目录
附件:青田县卫生健康“十四五”基本建设项目表
根据《浙江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丽水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青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青田2030行动纲要》,结合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政府依法履行卫生健康管理服务职责,指导卫生健康工作、制定卫生政策制度、编制其他相关规划和安排重大项目的主要依据。
(一)发展现状及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建设“健康青田”为目标,聚力抓重点、补短板、优服务、保质量、强能力、促提升,全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服务水平实现新提高,有效解决了城乡居民“看病难”问题,居民核心健康水平指标达到或接近国内发达地区水平,如期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健康青田建设扎实推进。县委县政府印发《健康青田2030行动纲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建立完善健康发展工作指标、工作评价考核体系机制,有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全面推进的“大卫生、大健康”工作格局。深入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全力普及健康生活、提升健康服务、建设健康环境、营造健康文化、发展健康产业、创建健康城镇和完善健康保障,高质量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复审,侨乡群众卫生健康共建共享水平全面提升。全县人均预期寿命从79.49岁提升至80.4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5.13%提升至32.39%。
2.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建立健全条块结合、专群结合、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有效织牢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毫不松懈落实精准防控措施,平战结合提升“十大能力”,建立完善“源头查控+硬核隔离+精密智控”工作机制,全市率先在入境口岸设立涉侨服务组,积极推行“大数据+流调”“防控七法”“三化流程”等“青田做法”,得到了国务院督查组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全县疫情防控工作持续走在全市前列,交出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硬、两战赢”高分报表。
3.城乡医疗基础条件持续改善。推进县域医疗资源科学配置、梯度配置,累计投入卫生事业发展财政资金13亿元,建成县人民医院医技综合楼、县中医医院医疗综合楼,完成油竹中心卫生院整体迁建工程并投入使用,推进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第二人民医院迁建和一批乡镇卫生院改建、修缮项目;新增基层中医馆32个、基层病床80张、规范化村卫生室10家;建成“流动医院”6个、巡回诊疗点11个、PCR实验室3个;两家县级医院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297件(套),总值达1.2亿元;城乡医疗设施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4.医药卫生领域改革创新突破。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创新实施“基层区域化”管理,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市率先推行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和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公立医院党政主要负责人年薪制、县域医共体财务总监委派制,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卫生综合改革创新底蕴更加深厚。深化医疗卫生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拓展20项举措,着力打造青田特色的医防融合体系建设实践样板,医疗服务和就医环境不断提升。
5.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跃阶提升。制定并落实《青田县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县级强院建设,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分别入选国家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第二阶段500家县级医院和县级中医医院名单。深入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推动医疗卫生领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深化山海协作升级版。加快推进现代化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东中西中心镇为枢纽的“1+1+5”布局。建成县域临床医学影像等共享中心5家、“全-专联合门诊”41个、“慢病联合病房”3个;所有基层卫生院全面开通“云药房”“云影像”功能,县域医共体内实现电子化双向转诊,推动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秩序。
6.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优质高效。主动优化“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12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项目全面普及,服务经费标准从45元提高到65元。2020年,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1.92%,0-6岁儿童系统管理率96.6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86%,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分别为42.79%、50.23%,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率5.06‰。报告发现的结核病患者管理率98.07%,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率100%。常住人口规范签约率59.08%,10类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84.91%。平稳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免费计划生育服务覆盖率100%。不断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医疗机构普遍为老年人开设绿色通道,新增1家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建立13个医养结合巡回诊疗点。
7.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和保障可持续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机制。健全完善县域中医药事业发展体系,完成县中医医院、县人民医院中医综合诊疗区功能提升改造,建成“市级示范基层中医馆”5家,实现32家乡镇卫生院“基层中医馆”“中医云药房”建设全覆盖。创新“云药房+巡回诊疗+互联网”中医服务模式,全县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达68.92%,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达67.60%。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创建国家级专家评审。
8.卫生现代化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全面加强卫健系统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和行业作风建设,高标准推进清廉医院建设,积极发挥行业自律和社会共治作用,系统内部风清气正的行业生态和发展环境进一步形成。建立健全卫生健康综合监管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多元化监管格局,全面完成卫健系统行政处罚、行政检查、行政强制、其他等清单事项梳理;常态化推进实施全行业、全要素、全流程协同监管;卫生监督现场执法掌上执法率,游泳场所、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等重点行业覆盖率,行政检查、行政处罚、双随机执法结果等信用信息及时公示率均达100%。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 序号 | 指 标 名 称 | 单位 | 2020年 规划目标 | 2020年 完成情况 |
健康素质 | 1 | 人均预期寿命 | 岁 | 80 | 80.4 |
2 |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 | 8以下 | 6.13 | |
3 | 孕产妇死亡率 | 1/10万 | 10以下 | 0 | |
4 |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 | 24 | 32.39 | |
人口发展 | 5 | 计划生育率 | % | 94 | 88.93 |
6 | 出生人口性别比 | / | 103-107 | 101.22 | |
7 | 出生缺陷发生率 | ‰ | 15 | 9.78 | |
8 | 免费计划生育服务覆盖率 | % | 95 | 100 | |
资源配置 | 9 | 每千人床位数 | 张 | 4.75 | 4.43 |
10 |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生数 | 人 | 2.95 | 2.6 | |
11 | 每千人护士数 | 人 | 2.85 | 2.62 | |
服务保障 | 12 | 责任医生规范签约服务率 | % | 50 | 59.08 |
13 | 区域医学共享中心覆盖率 | % | 80 | 91.89 | |
14 | 智慧医疗覆盖率 | % | 80 | 91.89 |
(二)主要问题与短板
进入新发展时期,对标卫生健康现代化,我县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处于攻坚期,集成改革有待增强,统筹力度有待提升,“大卫生、大健康”工作格局需要进一步成熟定型。卫生健康财政投入与发展需求还有差距,卫生人力、科技、数字化等支撑要素亟需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仍有短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安全防控、医疗救治、应急保障能力不足。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整合不够、功能不全、绩效不高,服务技术与品质亟待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基础薄弱,社区卫生与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较低。“一老一小”照护服务供给总体不足,支撑体系不完善。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尚未普及,卫生健康服务供给难以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
(三)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浙江省开启卫生健康现代化新征程,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运行更加注重“整合、协调、创新、共享”,绩效评估更加关注整体效率与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入关键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高度关注,卫生健康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省卫健委《关于卫生健康领域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颁布实施,丽水市成为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首批试点、山区26县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一带三区”建设开创新格局,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处于大有可为而且必须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同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慢性病发病呈增高态势,重大传染病等健康威胁因素依然存在。居民健康意识日益增强,“不生病”“看好病”的诉求更加强烈,“一老一小”“华侨回归”等多重健康需求迸发,卫生健康服务供给压力、公共卫生安全治理难度持续加大。我县处于温州与丽水两大医疗服务高地之间,居民县域外就医趋势依然明显。“县域不强”“基础不牢”“整合不够”等卫生健康领域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未来五年,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要立足新形势,对标“重要窗口”新要求新使命,按照县委县政府“争先创优”行动工作要求,深入贯彻“大卫生、大健康”工作理念,全面推动我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高扬“丽水之干”奋斗旗帜,扛起“求是跨越”使命担当,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紧扣建设“美丽青田、幸福侨乡”战略目标,以满足侨乡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为根本目的,统筹推进、整体智治,完善卫生健康制度建设,加快卫生健康体系整合,强化卫生健康要素支撑,补齐卫生健康工作短板,提升卫生健康服务品质,高质量开启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有力的健康支撑。
1.坚持健康优先、生命至上。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着力构建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制度体系,强化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让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2.坚持党政主导、多元共建。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形成“大卫生、大健康”建设新格局。
3.坚持统筹协调、优质均衡。强化全局谋划和系统联动,推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有效扩容和均衡布局,加强梯次配置和智慧互联,提升发展能级,实现发展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
4.坚持改革创新、系统整合。围绕卫生健康发展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建机制,强化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着力发展基层卫生,建立全人全程系统化连续性服务模式。
5.坚持平急结合、急慢并重。着眼复杂严峻形势局面和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统筹“平时”和“急时”双重需要,提高机构、设施应急储备和快速转换能力,提升重大慢性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与救治水平。
6.坚持科学发展、积极有为。从青田实际出发,聚焦问题精准施策,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秉承“事在人为”理念,牢牢把握建设“重要窗口”新机遇,汇聚“丽水之干”合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跃上新台阶。
1.远景目标。到2035年,高标准建成健康青田,实现高水平卫生健康现代化,成为展示中国山区卫生健康现代化的“特色之窗”。
2.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健康青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县域医疗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基层卫生发展扎实推进,行业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初步构建起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居民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综合连续、经济有效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卫生健康为侨服务机制更加完善,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更加广泛,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县域卫生健康服务发展走在全市前列。
3.具体目标
——高站位推进健康青田建设工作。健康优先政策体系基本成型,健康浙江发展指数不断提升,健康行为全面普及,重点疾病防治效果显著,重点人群健康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以上,主要健康指标走在全市前列。
——高标杆构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专业化、数字化水平全面提升,疫情精准防控机制更加完善,公共卫生基层“网底”更加稳固,医防高效协同,县疾控中心综合能力建设达到全市县级一流水平,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与救治能力走在全市前列。
——高质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医联动”“六医统筹”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进一步增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多元卫生健康治理机制逐步形成,卫生健康治理现代化走在全市前列。
——高水平推动医疗卫生整合发展。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医共体可持续发展机制逐步完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社会办医品质品牌魅力彰显,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走在全市前列。
——高标准夯实卫生健康发展基础。卫生人才发展、科教创新的政策制度更加完善,卫生人才结构更加优化,科教创新取得标志性成果。建成掌上服务新生态、数字监管新模式、智慧医院新体系,卫生健康数字化水平走在全市前列。
——高起点打造健康为侨服务品牌。系统联动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惠及更多侨胞,医疗服务品质逐步接轨国际,优质医养促成华侨要素加快回流,卫生健康国际化走在全市前列。
类别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5年目标 |
健康 水平 指标 | 1 | 人均预期寿命 | 岁 | 81.5 |
2 | 婴儿死亡率 | ‰ | 5以下 | |
3 | 孕产妇死亡率 | 1/10万 | 7以下 | |
4 |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 | 40 | |
5 | 健康浙江建设发展指数 | % | 85 | |
服务 体系 指标 | 6 |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 | 人 | 3.3 |
7 | 每千人注册护士数 | 人 | 3.8 | |
8 | 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 张 | 5.5 | |
9 | 每万人全科医生数 | 人 | 5 | |
10 | 疾控机构标准化率 | % | 100 | |
11 | 每千人拥有婴幼儿照护设施托位 | 张 | 4.5 | |
服务 效能 指标 | 12 | 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 | % | 95 |
13 |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 % | 80 | |
14 | 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 | % | 8.5以下 | |
15 | 县域就诊率 | % | 90以上 | |
保障 水平 指标 | 16 |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 元 | 稳步提高 |
17 |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 | % | 26以下 | |
创新 发展 指标 | 18 | 市级及以上卫生人才数 | 人 | 20 |
19 | 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综合指数 | / | 90 |
完善健康促进工作机制,控制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提高重点疾病防控效果,强化全人全程健康服务供给,提升县域健康发展水平。
1.推进工作机制建设。全面落实《健康青田2030行动纲要》,强化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着力健全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评价体系。将健康青田工作纳入县直部门和乡镇(街道)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内容,明确责任清单,完善考核和督查机制,组织健康发展指数监测评价。加快健全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大健康、大卫生”格局。全面开展健康促进县建设。推动公共政策、重大规划、重点项目健康影响评价试点工作,探索健康优先的实施路径。创建健康知识普及、全民健身、食品安全放心、糖尿病防治、中医药健康促进服务等五大健康行动的省级示范点。到2025年,健康浙江建设发展指数达到85%,争创健康浙江考核优秀县。
2.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扩大国家卫生县城(乡镇)创建成果,推动创建工作常态化、标准化、精细化。促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创建,提升健康家庭建设水平。巩固饮用水达标提质行动成果,加强饮用水安全管理。深化“厕所革命”内涵。健全病媒生物防治机制,提升监测、预警、防控水平。落实室内公共场所与办公场所全面禁烟。加快健康促进县建设,建立健康促进工作长效机制,探索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有效路径。实施健康促进场所建设,打造有利于健康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到2025年,国家卫生乡镇创建率达90%以上,健康乡镇、健康村建设比例均达到80%;农村文化礼堂健康促进活动全覆盖,健康促进学校建设率达到100%,健康促进医院建设率达到100%,建成健康家庭3000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人群吸烟率下降到20%以下。
专栏1 健康促进项目 健康教育与健康科普:完善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着力培育本土健康教育自媒体、工作室,以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企业务工人员、偏远地区居民、华侨华人等群体为重点,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精准健康教育。强化学前、学校和在职教育的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影响因素评估:建立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体系,完善营养、心理、吸烟等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监测评估系统。以“三留守”人群为切入点,实施“健康暖巢”计划,开展健康素养与健康大数据的应用研究,指导精准干预,提升人群健康水平。 |
3.加强重点疾病防控。严格落实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监测与防控措施。加大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力度。加强疟疾、黑热病等输入性传染病监测。强化禽流感、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的源头管控。扎实推进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等传染病防控。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维持高水平人群免疫屏障,规范推进新冠疫苗、HPV疫苗等成人免疫接种工作,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实施重点慢性病干预计划,提升高血压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的防治效果。着力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构建以心理知识宣传普及为前端、心理问题监测预警为中端、高危人群精准干预为末端的“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健全职业病防治体系,推进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有效治理。到2025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3.8%,重点癌症早诊率达到60%,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降低到8.5%以下,争创国家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县。
专栏2 重点疾病防控项目 结核病:规范社区管理,肺结核患者管理率达93%以上。严格执行密切接触者筛查制度,病原学检查阳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筛查率达到98%以上,学校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筛查率达到100%。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结核病门诊工作,强化耐药监测,肺结核患者规则服药率达到93%以上。完善信息化建设,实现结核病全程精准管理。 艾滋病:加强高危人群宣教、监测、检测与干预。强化早发现、早治疗,推进暴露后处置,配偶和性伴检测率达90%以上。规范感染者管理,HIV阳性患者风险评估率达90%以上。建立大数据监测、反馈、分析系统,推动精准干预。 癌症:规范ICD-O-3编码肿瘤登记点工作,持续推进癌症筛查民生实事项目,建立肺癌、大肠癌等重点癌症高危人群早筛项目常态化机制。加强基层肿瘤康复适宜技术应用培训。 糖尿病:倡导35岁以上首诊免费测血糖制度,加强县级医院糖尿病专科门诊及专科病房建设,规范基层糖尿病管理,着力提升管理绩效。推进糖尿病社区管理,指导应用个性化干预技术,定期开展效果评估。 高血压病:完善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制度。加强基层高血压规范管理培训,提升家庭医生随访管理能力。县级医疗机构、疾控中心、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建立高血压社区管理团队,有效实施社区高血压非药物干预措施。 |
4.抓好重点人群保健。持续推动老年人疾病预防、筛查、干预民生实事项目。开展老年人营养、心理、口腔、跌倒等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关怀服务,有序推进肺炎疫苗、流感疫苗接种工作。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推进城乡妇女“两癌”检查项目工作,实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项目,有效控制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神经管缺陷等严重出生缺陷,推广 3 岁以下婴幼儿标准化发育监测筛查。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加大惠普性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完善家庭、学校与医疗卫生机构的联防联控机制,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口腔保健、营养发育、心理关爱等计划。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和残疾人精准康复行动,完善残疾儿童早期筛查和随报早报、信息共享制度。完善计划生育家庭扶助保障体系,加强人口监测、形势分析与激励引导,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到2025年,妇女“两癌”检查项目,人群覆盖率达80%以上;产前筛查率达到90%以上;严重致残致畸出生缺陷发生率均控制在 10‰以内;每千人拥有婴幼儿照护设施托位4.5张,建成市级出生缺陷综合防控示范县。
专栏3 重点人群照护项目 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宣传贯彻母婴设施标准,开展公共场所母婴室标准化建设,二级以上医院全面配置标准母婴室。建设婴幼儿照护综合管理平台,建立婴幼儿照护技能实训基地和指导中心,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模式可复制的示范单位,加强家庭育儿和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镇(街道)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覆盖率达50%以上。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完善与教育部门、家庭的联防联控机制,落实中小学生视力定期筛查制度,规范视力健康监测与评估。开展教室采光、课桌椅卫生学常态化监测,建设视觉友好环境。开展近视预防、科学矫治健康宣教,培养健康用眼行为,协同推动日间户外活动每天至少2小时。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家庭发展政策优化:优化生育政策,加强配套政策改革,推动落实三孩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完善计划生育家庭扶助保障体系,以青春健康深化、幸福家庭创建、“三留守”人员关爱及优生优育进万家等项目为载体,进一步促进生育关怀和家庭健康工作发展。 |
聚力提能扩容,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形成结构更加合理、资源更加充裕的协调发展格局,县域内人人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1.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强化中心城镇引领,以“一心两翼、三组四带”的生产力空间布局和人口集聚为导向,留足用地空间,科学配置资源,形成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村级医疗机构为网底,社会办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图1)。到2025年,全县规划设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家(随国家、省市相关规定调整),公立医院2家,社会办医院7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2家。
图1 青田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构图
2.科学谋划发展定位。依据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走在全市前列的目标,细化设定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要求。县人民医院高水平通过二级甲等医院复评,力争创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发展水平位居丽水市县级综合医院前列;县中医医院与县第二人民医院一体化整合,力争成为丽水市第一家县级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成标准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实力位居丽水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列;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启动搬迁(改扩建)工程,争创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全面提升县域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县120急救指挥中心,力争建成独立建制急救中心,急救站点布局满足城市地区11分钟、乡村地区15分钟平均急救反应时间要求;县卫生监督所,建成标准化、规范化县级卫生监督所,有效承担辖区内卫生健康监督执法职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个乡镇举办好1家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谋划瓯南街道卫生院、三溪口街道卫生院整体搬迁或扩建工程,力争建设3家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城区15分钟、农村20分钟服务圈的要求,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
(三)建设强大公卫体系,筑牢卫生健康防线
坚持“预防为主、平急结合”,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体制机制,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专业能力,推动关口前移、精准防控,织紧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1.优化卫生应急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和快速灵敏的应急响应机制,健全精密智控指挥调度平台,完善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多点触发监测网络和预警机制,推进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平急结合工作机制。建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制度。健全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制度,完善信息通报、疫情发布、风险沟通和风险预警等机制,推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从事件管理走向风险管理。完善入境口岸涉侨服务机制,优化入境人员申报、筛检流程,提升隔离、留观与防控能力。以县人民医院为主体,整合县中医医院、县疾控中心等医疗卫生资源,联合军警、消防、红十字会、民间团体等救援力量,组建标准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县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卫生应急培训基地。提升县人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合理扩增重症监护、传染病床位,规范设置呼吸道传染病院区(病区),着力加强重症、呼吸、麻醉、感染等专科建设,强化检测诊断与综合救治能力,提升医防协同与医疗救治水平。支持县中医医院建设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中医应急救援队伍。制定后备医院改造方案,确保发生重大疫情时具备快速腾空和收治功能。探索建立公共卫生应急资源预征预储和疫时联保联供制度,建立大型场馆、重要物资、设施设备等资源的应急准备与征用机制。
2.加强公共卫生体系。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规定,推动疾控机构改革,实施县疾病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计划,适度提高建设标准,最大限度满足常态化精准防控和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时的运行需要。强化专业技术队伍和生物实验室建设,提升疫情风险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发现、现场处置等核心能力。建设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加强病原检测技术方法储备,实现检验检测项目达到500项参数以上的目标,力争检测能力走在全市前列。推动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满足风险评估、监测预警、资源管理等工作需要,公共卫生核心业务数字化率达90%,打造专业化、数字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县域医共体模式下的院前急救网络建设,优化院前急救站点布局,升级县中医医院急救点为急救站,新增山口中心卫生院和船寮中心卫生院2个急救点。推进院前急救站点标准化建设,加强急救车辆等装备配置。建设院前急救集成平台,提升智慧化水平,实现县域“一网管理、一键急救”。推动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孕产妇、新生儿等保健专科发展,提升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孕产妇管理、儿童早期发展等服务能力。健全精神卫生与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心理服务平台,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心理)服务全覆盖。加强采供血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县级采供血机构服务能力,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到2025年,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控制婴儿死亡率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7/10万以下。
3.健全卫生监管体系。全面推进医疗卫生行业系统治理、依法治理,强化全要素、全流程综合协同监管,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综合监管规范化、智能化、常态化。切实强化依法行政、依法执业,实现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全覆盖。推动“互联网+监管”从违法事件事后查处向事前、事中风险预警延伸。探索对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包容审慎和智慧监管。加强卫生健康执法队伍建设,持续提升专业水平。规范医疗废物收集处置,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污染物排放在线监管率达到100%。
4.提升公卫服务质量。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深化基层补偿机制改革,实施按标化工作当量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计划,探索推广“互联网+签约服务”模式,逐步推行全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签约服务内涵、质量。实施健康管理扩面提质计划,探索慢性病随访管理新模式,完善重点慢性疾病分级分类管理。到2025年,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达65%以上,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50%以上,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80%以上。
专栏4 公共卫生能力提升项目 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工程,全力推动120急救指挥中心、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县卫生监督所的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改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力。 县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依托县人民医院,在感染科楼改扩建的基础上,增加可转换的重症监护、传染病床位,配置呼吸机等必要医疗设备,建设具有较高诊治水平、一定收治规模的传染病院区,成为县公共卫生临床诊治中心、技术培训中心。 |
(四)构建整合服务体系,推进县域医防融合
坚持价值导向,深化医共体建设,强化县乡村卫生一体化,健全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全过程连续医疗、全周期健康管理的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
1.加强政策制度供给。完善医共体建设的人事编制、财政投入等政策措施,深化药耗招采、薪酬分配、综合监管等关键环节的联动改革,加快形成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机制,推进医共体资源整合、人才聚合和服务融合。创新医共体治理方式,充分落实医共体经营管理自主权,逐步实现医共体集团化管理、一体化运营。健全“基层区域化、科室垂直化”管理模式,引导医共体牵头医院、片区分院实施分级管理和精准下沉,推动基层片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完善总额预算管理下的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方式,探索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支付方式。规范开展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科学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增幅控制在5%以内,医疗总费用和医保基金总支出年增长原则上不超过10%。
2.构建有序就医格局。健全医共体利益分配、资源调配和分工协作机制,促成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合理诊治的就医新秩序。推动医共体牵头医院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门诊患者占比,将更多专家号源、床位等服务资源下沉,将更多慢性期、恢复期患者下转,对上转患者提供优先服务。推进“全专联合”家庭医生团队组合式服务,强化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全周期健康管理。引导居民树立正确健康观,客观认识医学科学技术,了解分级诊疗的价值,改变传统就医习惯,合理利用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到2025年,重点人群在基层就诊率达70%以上,基层就诊率巩固在65%以上。
3.强化医防融合机制。建立健全医防融合工作协调和重大事项定期协商机制,统筹推进县域医防融合管理工作。厘清权责清单,完善补偿机制,推动疾控、妇幼、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机构主动参与医共体建设。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机构、医共体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三级医防融合服务网络体系,完善医共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制度,确保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上下联通、信息共享。推进医疗机构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加强医共体模式下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增强医共体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功能,并纳入医共体牵头医院一级职能科室管理,健全“两员一中心一团队”工作机制,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和网格化管理。探索疾控专业人员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医防融合培训和人员双向流动机制。积极对接体育主管部门,加强体医融合,提升医务人员开具运动处方,指导科学健身的能力。
专栏5 县域医共体分院一院一特色项目 建立精准帮扶机制,在加强各中心卫生院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全力打造不同发展方向、侧重点各异的特色卫生院。 青田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支持船寮中心分院建设康养中心、东源中心分院发展适宜手术、瓯南中心分院发展中医妇科、山口中心分院发展中医特色科室、油竹中心分院建设医养结合与全科医学示范基地。 青田县中医医院医共体:支持北山中心分院拓展“库区、山区”巡回诊疗健康服务、鹤城中心分院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腊口中心分院发展基层中医药特色诊疗、温溪中心分院建立职业健康检查中心。 |
(五)增强医疗承载能力,升级医疗服务品质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强化县域龙头和城乡枢纽作用,提升社会办医服务水平,满足侨乡居民多层次、高品质的医疗服务需求。
1.推进县级强院工程。推动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提标扩能,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为指导,加强以专业团队、重点学科、服务品质为核心的内涵建设。探索县域医共体框架下的资源布局调整,着力拓展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的发展空间。推动实施学科(专科)建设计划,构建稳定的医联体学科共建帮扶机制,加强妇产科、儿科等学科(专科)资源配置和技术团队建设,促进一级学科均衡发展。支持县医院人民医院实施特色专科培育计划,加大特色专科投入力度,重点做好特色专科人才队伍建设,优先发展特色专科服务技术和项目。加强专科资源整合,推进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专科专病中心、重点专科和多学科诊疗中心建设。实施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提升工程,构建“一体化管理、一站式诊疗”平台为基础,五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为支撑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适度发展高端医疗与特需服务,探索开展航空医疗救援、无家属陪护等试点工作。加快高端、特需医疗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优质、定制的健康解决方案。支持县中医医院与县第二人民医院深度融合,健全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以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着力凸显中医药服务特色。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名医、名科、名药建设为手段,加强中医治未病、颈肩腰腿痛等重点专科建设,推广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方案,探索中医经典病房建设,提高中医药疾病诊疗服务水平。联合其他县级医疗机构共建中西医临床协同基地,完善中西医联合诊治制度,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重,加强重大疑难疾病的中西医协同诊治。到2025年,县域就诊率巩固在90%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每千人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0.73张,县中医医院中医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达30%以上,门诊中药处方占比达到60%以上。
专栏6 县级强院项目 学科(专科)水平提升:做强一级学科,提升妇产科、儿科等较弱学科(专科)水平;创建一批一流品牌学科、发展一批重点优势学科、培育一批特色学科、支持一批潜力学科,培育省、市、县级重点学(专)科;加强以“以病人和器官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中心建设;推广介入、内镜等微创无创、智能高效的适宜诊疗技术。 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提升:支持县人民医院整合县域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医学科等资源,通过优化布局、流程、岗位设置,改善基础设施,培养专科团队,健全运行机制和多学科诊疗模式,提升五大中心能级,提升急危重症诊治与技术指导能力。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支持县中医医院以中医名医馆、中医治未病中心、多学科诊疗中心等建设为重点,完善相关设施设备配置,加强中医综合治疗区建设,研究推广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充分激发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康复保健、疑难杂症诊疗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
2.做好借力发展文章。深化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全面接轨“一带三区”建设、深度融入温州都市圈发展、精准实施山海提升工程、主动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创新构建国际、国内卫生健康合作双平台,形成县级强院发展新动能。建立“精准对接、靶向提升”的优质医疗资源承接机制,重点突破与三级医院评审要求差距较大的学科、技术瓶颈。充分发挥海外侨团、华侨领军人物、华侨高层次人才等作用,探索建立与国际知名大学、顶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人力、技术、管理等优质医疗资源,带动县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与国际化接轨。深化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东方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国内一流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的合作,有效促进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教创新等方面加速发展。
3.提升医疗服务品质。遵循以人为本、价值导向,建立医疗质量与服务品质管理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健全运行机制,塑造品质文化,推动医疗质量与服务品质的持续改进。规范医疗质量与服务品质管理流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推动精细化管理,实现督查监控与反馈改进的实时互动。以院感、病历等关键环节为抓手,推行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项目化、流程化管理。强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与评价,促进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到40以内。完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探索结果互认风险共担机制,二级以上医院检查检验首次提醒调阅率达30%以上。健全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和管理制度,建立院感事先介入机制,按200-250张实际使用病床至少配备1名院感管理专职人员。制订中药药事管理相关质控标准、工作规范、技术流程等,组织开展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包括验收、调剂、煎煮等)、中药合理应用等质控工作。加强护理学科建设,完善护理支持系统,夯实基础护理,提高专科护理,落实整体护理,构建优质护理服务体系,提升护理服务品质。以智慧运维平台为载体,探索构建数字化后勤保障体系,不断提升运维保障效能。
4.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领导,完善党建工作体制。健全公立医院外部治理机制,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领导、保障和监管责任,坚持管办分开。以完善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机制、健全人事薪酬制度和强化绩效评价为重点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动公立医院更加注重公益导向、质量效益、精细管理,力争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35%以上。落实“两个允许”,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力争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达到45%左右。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公立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大力推进“清廉医院”建设。
专栏7 公立医院党建项目 全面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配套制度,健全决策机制。加强高知群体发展党员工作。全面落实“双培养”机制,县级医院新发展高知党员占新发展党员比例不低于30%。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全面形成担当作为、争先创优、奖惩挂钩的干事创业环境,推动县级医院健康发展。 |
5.培育社会办医品牌。落实社会办医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尤其是华侨资本进入卫生健康领域,并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服务理念、医疗技术、管理方法等优质资源,强化专科能力,优化服务品质,塑造国际化品牌。引导社会办医重点拓展康复护理、精神卫生、老年照护、妇幼保健等服务,构建与公立医院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新格局。鼓励支持社会办医参与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推进青田县康复医院建设,力争打造国内一流、市域最好的康复专科医院。加快推动青田中部医院落地建设。
(六)全面夯实基层基础,提升综合服务能效
改善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强化全人全程健康服务能力,规范普及全科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效率。
1.优化基层服务网络。依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与人口集聚导向,合理配置基层卫生资源,形成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引领,中心卫生院为核心,一般卫生院为基础,村卫生室、巡回医疗点为网底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不同层级、不同功能的要求,改善业务用房、医疗设备、信息化装备、巡回诊疗车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水平。到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配设备配置率达到100%,村卫生室规范化率达90%。
专栏8 基层医疗卫生发展项目 基层卫生服务区域布局:按照“东部提质、中部崛起、西部融入”的县域发展总体规划,在现有基层医共体区域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求,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级分类发展。东部组团,包含“一心两翼”中心城区,为全县优质医疗资源集聚的主要空间,以创建浙江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丽水市全科医疗服务示范基地为抓手,推动鹤城、瓯南、油竹、三溪口等卫生院提档升级,建设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辐射带动章旦、仁宫、温溪、方山、贵岙、小舟山、吴坑、山口、阜山、汤垟、仁庄、北山、巨浦、万阜等卫生院;中部组团,以丽水市医养结合试点、安宁疗护试点建设为抓手,推动船寮中心卫生院、东源中心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和提档升级,辐射带动海口、海溪、高市、高湖、万山、黄垟、季宅等卫生院;西部组团,支持腊口中心卫生院主动对接丽水主城区优质医疗资源,打造特色专科,辐射带动祯埠、祯旺、章村、舒桥等卫生院。 高品质基层卫生机构建设:高起点推进青田县人民医院瓯南中心分院、青田县中医医院三溪口分院迁建工程,参照国际一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凸显人性化、智能化设计理念,打造硬件设施达到国际水平的基层名院。 村卫生室建设:按照20分钟医疗服务圈建设要求,通过新建、联建、改建等方式,建设村卫生室20家,到2023年,实现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行政村设置村卫生室全覆盖。 |
2.强化基层服务能力。聚焦医防融合、医养结合、全人全程健康服务新目标,依据县域医共体、基层医共体区域功能定位,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职能,不断增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深入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持续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中医药服务、转诊承接等基本能力。大力发展基层医疗机构“医、防、护”三位一体的儿童健康服务,强化基层住院服务能力,优化老年护理、康复医疗、安宁疗护等服务,按需拓展精神心理、口腔等专科服务,着力发展家庭病床、巡回诊疗、远程医疗等服务。
专栏9 基层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建立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轮训制度,利用互联网+医学教育、帮扶专家定期坐诊、建设“全专联合”门诊等方式开展继续教育,重点提升基层急救、常见病诊疗及中医药服务能力。开展模块化专题培训和考核,精准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健全医共体与公共卫生机构的深度协作机制,完善医共体公共卫生管理中心职能,实施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制度,5年内80%的在职专业人员完成为期3个月以上的专业进修。 住院服务能力提升:通过专家定期查房、建立慢病联合病房、选派骨干进修、1+N导师制等形式,开展以老年慢病、康复治疗、护理、医养结合为主的住院服务,逐步开展适宜手术。 |
3.规范全科医疗服务。引入国内外一流的全科团队和服务模式,创建全市领先的全科医疗示范基地,开展高质量全科医生培训,促成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真正落地、显效。全面落实全科医生制度,健全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与专科有效联动、医疗与预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建立家庭医生转诊签约居民“优先预约、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优先会诊”的诊疗机制,推动落实全科医生首诊、向上转诊、下转接诊的职责,充分发挥全科医生健康“守门人”“代理人”作用。
4.稳定基层卫生队伍。优化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使用和激励制度,建立向一线卫技人员倾斜的绩效考核与分配机制,探索建立基层卫生技术岗位服务年限奖励制度。建立全科医生首席专家制度,培育一批基层名医和基层明星卫生人才,点亮基层卫技人员的职业前景,推动解决子女教育等基层卫生人才的核心关切,增强基层卫生人才的稳定感、成就感,激发基层卫生人才的责任心、事业心。
(七)传承创新中医中药,充分激发独特优势
强化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凸显中医药在治疾病、防未病、促健康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1.推进基层中医发展。加强县中医医院的指导能力建设,推动县域内中医药服务一体化发展。实施“中医基层化”行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开展标准化基层中医馆建设与示范性中医馆创建工作,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基础。依托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每年安排10%以上的基层医护人员参加市级及以上“西学中”“护学中”培训。持续改进“云药房+巡回诊疗+互联网”中医服务模式,提升“流动医院”“远程会诊中心”的覆盖面、可及性和有效性,精准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到2025年,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达到9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达30%以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类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全覆盖。
2.强化中医发展支撑。持续优化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支撑,完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改革中医药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中医药事业高效、优质发展。依托中医药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借力帮扶单位和名医团队的科研资源,组织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疑难杂症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深化中医药开放合作,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中医药发展大局,深化中医药医疗、保健、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数字赋能,推进智慧中医医院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中医医疗流程再造和服务升级。
3.激发中医独特作用。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治未病)体系建设,依托县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指导、带动基层中医馆开展中医健康促进服务。鼓励家庭医生团队提供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持续提升“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的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加强中医医院康复(医学)、针灸、推拿科建设,提高引领、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力量开展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建立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中医药康复服务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关口前移、全程参与,探索建立疫情防治中西医协同工作的长效机制。持续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提升全县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实施中医药服务海外华侨促进行动,以中医药助侨抗疫为契机,拓展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渠道,探索建立对侨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文化普及的长效机制,完善中医药线上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的“青田窗口”,扩大中医药服务海外华侨覆盖面。到2025年,65 岁以上老年人和 0-3 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达 80%。
(八)发展老年医疗服务,打造医养示范窗口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增强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的要素支撑,持续提升侨乡医养的体验度和获得感。
1.完善老年健康体系。建立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老年医学科为核心,乡镇卫生院为基础,社会办医疗机构为补充的老年健康服务网络,构建贯通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的全链条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支持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规范设置老年医学科、康复科、安宁疗护病区,增加老年照护、安宁疗护等床位供给,提升老年健康服务与指导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养老床位转换、分级照护等制度,完善医疗安全、待遇激励等保障机制,开展院内医养结合、安宁疗护服务试点工作。到2025年,2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安宁疗护服务。
2.强化老龄服务支撑。完善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支持政策,健全部门联动体制机制。协同完善医养签约服务规范和价格政策,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加快卫生健康基础设施、服务流程、信息技术等适老化改造,创建老年友好型卫生健康服务环境。推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互联网+”与智能化建设,依托线上康养平台,拓展数字康养服务,实现老年人线上诊疗、健康服务呼叫、养老服务呼叫等便民一键服务。支持家庭医生团队提供居家护理、居家康复等老龄适宜服务。到202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80%。
3.塑造侨乡医养品牌。积极参与千峡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威尼斯康养小镇的康养功能建设。支持北山中心卫生院、三溪口街道卫生院推进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科室和病房建设,支持万阜、巨浦、仁宫、瓯南等乡镇卫生院提供院内医养结合服务。实施乡村托养计划,拓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老龄健康管理服务,协同民政等部门,通过推动民宿、民居适老化改造提供养老床位。整合卫生健康资源,为侨乡养老管家和虚拟养老院提供线下线上结合的医养支持服务,助力打造社区居家医养的升级版。参与推动国际化、高水平的康养服务机构入驻“康养600”小镇,为高品质康养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保障。
专栏10 邻里颐养项目 协同民政等相关部门,推进院内医养、乡村托养、机构康养联动发展,打造社区居家医养为主,机构、院内医养为辅的多层次、高品质医养服务体系和侨乡医养品牌,以舒适邻里养老服务,吸引更多华侨要素回流。 |
(九)健全激励政策机制,强化人才科创支撑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医疗卫生领域科技创新,实施人才强卫、创新兴卫战略,持续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1.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落实卫生人才新政,推动形成更加灵活、更有柔性、更具黏性的人才政策,构建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育才引才用才政策体系。人才工作主动接轨长三角,深度融入温州都市圈。充分发挥侨乡特色人才计划等政策效应,加大国内外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力度。实施高层次人才倍增计划和卫生英才培育计划,做好领军人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人才等引培工作,强化“名医”“名医团队”培养。增加紧缺专业定向委培招生,提高本科比例,健全毕业生跟踪和择优使用机制。开展乡村医生定向培养,完善“县招乡管村用”机制。统筹推进各类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优先加强预防、中医、急诊、全科、儿科、护理、老年医学等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到2025年,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3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8人,每万人全科医生数达到5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达到1.75名/万人以上;县中医医院中医类执业医师占比达60%以上,每千人中医医师数达到0.7人;基层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医生配备达2名/万人以上;每个政府办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至少拥有1名执业(助理)医师;精神科医师数达到4名/10万人;力争新增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50名,新增市级以上卫生人才20人。
2.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健全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拓展国内国外继续教育渠道,搭建线上线下继续教育平台,强化激励机制、过程管理与绩效评价。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落实“两个同等对待”要求,注重专业宽基底和亚专业特长培养。加强各类医学教育基地建设,提升教育培训效果。实施领军人才、医学骨干和医坛新秀培养计划。建立卫生技术人员轮训制度,实行公共卫生、医防融合、医养结合、卫生管理等专项能力提升计划。
3.提升科教创新效能。健全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激励机制,增加基础建设投入,改善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与政策环境。推动国内外高水平医疗机构、高能级创新平台与我县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组织开展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的引进、转化、推广活动。实施“菁英人才储备计划”,支持卫生技术人员开展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学习深造等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国内外知名机构、组织在青田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卫生健康学术会议等活动。加大与高等医学院校的合作力度,深化医教协同,加强教学基地及教学能力建设。加强县人民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内涵建设,以教学带动医院规范化建设。到2025年,力争新增市厅级及以上科技项目20项,科研经费同比增长30%以上。
4.加强人员激励保护。完善职称晋升体系和晋升办法,健全不唯论文、不唯头衔、不唯学历、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医务人员培养培训、综合评价机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中高级技术岗位比例。支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充分履职、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提供社会化服务,允许按规定提取相应的劳务报酬,且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大力弘扬抗疫精神,深入宣传抗疫先进事迹和时代楷模,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建立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的长效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社会地位。加强医院安保力量和设施建设,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强化医德医风医道建设和行业自律。
(十)加强信息整合治理,建设数字卫生健康
聚焦数字赋能,锚定智慧医院、数字医共体、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核心需求,推进“1314+X”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不断完善数字化治理体系,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
1.完善数字治理体系。加快卫生健康服务领域的信息平台、通讯网络、终端办公、智慧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升级迭代,加强卫生健康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撑。依托省、市相关平台,构建县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心,强化跨部门数据共享和场景化业务协同,及时高效汇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等数据,提升监测预警、健康服务、监管执法等能力。加快接入丽水市网络信息安全管控平台,实现网络信息安全的及时预警与高效处置。实施数字化素养提升计划,加强数字化应用的宣传普及与使用培训,提高居民与医务人员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到2025年,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综合指数达到90。
2.建设数字医共体。进一步推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积极谋划医院集成平台、临床智能辅助系统建设,探索电子病历质控系统建设,开展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全面提升临床诊疗工作的智慧化程度,建立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系统。升级“两卡融合、一网通办”,推动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等融合应用,健康医保卡覆盖90%以上医院,普及在线预约、智能分诊、远程会诊等线上服务。基于全省通用数字医共体平台,推动实施县域医共体云网计划,以提升医共体整体绩效为目标,立足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满足医疗健康、行政管理、质量监控、运维保障等需求,建设一体化的数字医共体。强化巡回诊疗车的信息化改造,提高流动医院的数字化服务能力。到2025年,二级以上医院预约时段精准到30分钟以内;实现县域医共体电子病历、健康档案、检查检验结果、电子处方、体检报告100%上传市平台;检验检查、从业人员体检等信息共享、应用和开放率均达到90%以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开放率达到 80%。
3.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依托县级医院体检中心和智慧健康小屋,积极发展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智能化、数字化健康服务,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链条,建立全人全程“掌上”医疗健康服务新生态。以体检为起点,围绕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训练、养生养老等重点环节,优先面向儿童、妇女、老人、华侨等重点人群,分层分类,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疫情防控、健康促进、慢病管理、中医药等服务。
专栏11 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 远程会诊:依托医共体,建立覆盖全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远程会诊网络,完善运行机制,提升会诊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 互联网+健康管理:通过专业的在线管理工具和服务,建立家庭医生-患者在线联系平台,提供个性化在线诊疗、用药指导、健康监测、慢病管理等服务。 智慧健康小屋:每个街道、乡镇设立1家标准化智慧健康小屋。提供健康自助检测、健康自我评估与健康指导干预服务。 |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各级各类医药卫生机构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规划工作的执行力。全面落实各级政府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将规划工作列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完成各项重要指标及重点任务。加强部门联动,明确职责,强化协同,协调一致地推进规划工作。将是否符合规划要求作为重大卫生健康发展项目和政策准入的必要条件,强化规划引导力、执行力和约束力,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完善保障机制
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健康筹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完善规划实施要素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机制,优先保障规划提出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所需要资源。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制定与规划相匹配的人才、用地等资源要素保障方案,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准确把握新增卫生投入方向,优先发展农村卫生、公共卫生、社区卫生等薄弱环节,重点加强卫生基础性重要设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等项目建设。
(三)加强监测评估
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监督考核机制,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和跟踪反馈。将规划明确的关键指标分解为可量化、可考核的年度目标,明确完成目标的方法和举措。增强监测实时性和准确性,将监测结果运用到政策制定、执行、督查、整改全过程。把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落实规划执行的监测评估、结果反馈与整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