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修复项目》入选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第二批典型案例,系全省唯二。
一是构筑“系统保护”框架。联合中国科学院编制全球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暂行办法》,成立全国首个稻鱼产业发展中心,出台种粮综合直补、生态补贴、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实施细则等惠农政策,每年专项安排财政预算3000万元用于原种保护、核心区建设、科研合作等,全面架构起稻鱼共生系统遗产保护的“四梁八柱”。
二是传承“农耕古法”模式。依托山水工程,规模化推广“稻花肥鱼、鱼粪肥田、稻鱼共生”稻鱼共生模式,通过采用生态种养、优化灌溉排水、肥药双控等技术,恢复农田的生产能力,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稻和田鱼一田两用、一地双收。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农田修复6000亩,渠道修复66.35千米,新增生产能力稻谷128吨、田鱼32吨。
三是探索“良性循环”路径。依托省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契机,深化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重点实施稻鱼共生系统方法学、减排量、碳标签开发等三大项目,创新出台全省首个农业领域碳减排量核算方法,发布全省首个水稻、淡水鱼碳足迹碳标签,全面探索挖掘稻鱼共生系统的减污降碳成效。2024年以来,稻鱼共生系统温室气体减排量4440吨二氧化碳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