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锡胙(清代学者)
发布时间: 2010-04-12 10:23:26    文章来源: 青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点击数:  作者:   
  生卒:韩锡胙(1716—1776年),字介屏,号湘岩子。青田县城太鹤山麓清溪庙右山下。
   
  学历:乾隆六年(1747年)中拔贡、肆业国子监。
   
  经历:任正谊书院山长、武英殿慕修官、八旗官教谕。
   
  韩锡胙于青田县城太鹤山麓清溪庙右山下人。现在全无此余止。他自幼勤奋学习,已知经史、天文、乐律、算学、道书等,释典无不通晓。十九岁在芝溪多福山寺读书、次年到杭州西湖就读。二十四岁回乡任正谊书院山长,乾隆六年(1741年)中拔贡。赴京渴选,肆业国子监,考授武英殿纂修官、留补八旗宫教谕。乾隆十二年(1747年)中顺天科举人。
   
  当时,有朝鲜使臣自赞辨博之才,欲征屈大清文士,以求辨博,许多中国文士无以应付。据韩锡胙才思敏捷,以智辨出名,被大司成鄂公召去与之纵横舌战,两人辩论终日,终于使这位自以无人能敌他的也口服心服。
   
  此后,鄂公将此事奏于朝廷,乾隆皇帝亲赐宋版《五经》、《盛京赋》各一部。当时韩锡胙自位小臣得邀御赐,足以为重,后进集贤院学士,一时传为广谈。
   
  乾隆十三年后,(1748年)韩锡胙先后出任山东平阳、禹城、齐河、篥阳等地知县。在平阳县任职时间,因其地多洼,地里积水不能耕种,百姓苦与水患和蝗灾,逃荒外流。韩锡胙济民治水,修城防洪,亲自执自主灭蝗虫,洼地变良田,后任德州书院山长、江苏金匮(今无锡)县令。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冬,升任安庆(今安徽安庆市)知府,不久调守松江整饬盐政。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月,调任功州知府,次年秋邀署松太兵备道,后长任苏松督粮道,但未接任因病而卒,时年61岁。
   
  韩锡胙是位善于吏治的清官,措事断案,明快有力。金匮无赖、贼寇猖獗,百姓恐慌不安,韩锡胙任县令后顺合民意,对歹徒绳之以法,市井秩序目趋安定。宝山县有商船搁浅,被贼盗劫夺后焚毁,经他名察暗访,终于破案,盗贼依法处理。
   
  皖省多沉积冤案,他任安庆知府后,奉邀检察,使许多受冤者得以平反昭雪。韩锡胙平时身在异乡做官,仍十分关心故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原在县城处的旧学宫(即学校)倾毁已久,县邑人士预建城内,当他得知此事,立即捐俸相助,促成青田新学宫的兴建。
   
  韩锡胙任官几十年,治水灭虫、筑犋筑修城等,热心为公益事业,政声卓著。他生活俭朴,廉洁奉公,怜悯民主,常以割俸相济,百姓视为“父母官”。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公务之事和百姓生计,无一事向及家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韩锡胙是位以学者致仕的人,平时勤于读书著述外,热心扶植和奖掖后世学士。后来成为著名的文学训诂学家,经学家的段玉栽和思想家、学者的戴震,皆出于乾隆二十五年和二十七年秋的思想江南文武乡试考官的韩锡胙门下,他们十分尊崇韩锡胙的道德文才,敬于“座师”。韩锡胙精于数学术,据琢如方治《中国算学史》记载“戴震之算学实出于韩氏”。
   
  韩锡胙一生好学,多才多艺以诗文出名,著有《滑疑集》18卷行世。《括苍丛书》有收录。《中国人名大辞典》说他“工书画,诗文尤为峻拔绝欲”。清内阁中书宗稷辰在《滑疑集》序中日:“郁离子(是刘基)后,青田第二异人焉日湘岩子,湘岩子于书无不读,道德艺术皆大通,而成其一家”。
   
  清代经学大师孙衣言,在《书韩湘岩观察行楷卷后》云:“青田蕞尔小邑,近数十年,如湘岩先生及端木舍人国湖,天才之奇,志节之峻,学问文章之奥衍,真可与诚意伯代兴、所异者遭遇偶不耳”。
   
  韩锡胙对戏曲创作亦有一定的成就。乾隆十八年他创作了《渔村记》,济南刘泰在《渔村记》序中日:“丽句新词,芳葩焕彩,泻有源之水,而倾无尽之藏。传奇虽日小道,夫亦足以成一家言也”。杨潮观是清代著名的剧作家,他的《吟风阁》相匹比,足见他在清时期戏剧史上的地位之高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