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青田县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科技创新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全力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工程建设,聚焦聚力主体培育、平台建设、研发投入、人才引育,积极打造人才科技创业创新高地。青田科技局获评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省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丽水市1315 特色产业链“链长制”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现将2023年度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22年实现R&D经费3.81亿元,占GDP1.37%,投入强度提升0.41个百分点,提升幅度42.7%,全市第一。26县专项考核指标中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及提升幅度位列全省第一,为我县首个发展类指标“单项冠军”。
二、主要工作举措及亮点
(一)抓“科技体系建设”,创新深化全面推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针对省委提出的“三个一号工程”,结合青田工作实际,制定出台《关于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全面建设产业创新引领县的实施意见》,组建青田县创新深化专题组。二是细化实施方案。围绕省市县部署“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要求,以“一方案一计划”抓好组织实施,制定出台《青田县“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青田县“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2023年工作计划》,紧盯关键节点,倒排工作计划,加快推进青田“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二)抓“创新主体引育”,高企培育再创新高。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建立企业动态管理培育库,做到提前谋划、提前服务、提前申报,逐步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不断壮大科技型企业集群,新增高新企业2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6家。
(三)抓“科创平台建设”,运营模式持续创新。一是加强企业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鼓励支持企业研发机构扩面提质增效,更大力度培育企业创新平台,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家。二是加强创新服务公共平台建设。持续推进青田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与青田时尚休闲产业研究达成协议,实现常态化运营为全县鞋产业的创新提供高效服务,引进落地鞋产业相关企业8家。启动青创大厦国家级孵化器建设,与浙江麦迪森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数字经济孵化园投资运营合作协议书》,引进数字经济核心企业6家,实现推动创新要素和主体聚合聚变。三是加强校地合作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大学青田新材料研究院的作用,专家团队深入全球不锈钢新材料产业链、阀门产业链开展合作项目洽谈,确定拟开展合作项目4项。举办青田首期金属材料基础理论培训班,有效提高企业专业研发人员技能,破解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围绕青田阀门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成阀门产业《青田县科技特派团工作实施方案》,成功入选浙江省科技特派团试点县;与浙江理工大学深度对接智控阀门研究院落地事项,积极推进阀门检测中心建设。
(四)抓“研发攻关计划”,重大项目取得突破。一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现新跨越。以科技领军企业、实体化研究院等载体为依托,开展科技项目攻关,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实现了丽水市牵头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零突破。组织上报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需求7项,入选“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2项。二是主导产业创新试验区建设迈出新步伐。围绕青田县委县政府布局的元宇宙产业积极向上争取《省级元宇宙技术创新发展试验区》,获取省级相关部门要素支持;8月底已将《青田元宇宙技术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浙江省技术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导引》两个方案提交省科技厅高新处。三是“揭榜挂帅”项目攻关取得新进展。建立市场导向、产业导向的科研项目立项机制,深化“揭榜挂帅”科研攻关机制。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开展县级“揭榜挂帅”项目攻关,聚焦时尚休闲、全球特种钢(特种新材料)、绿色高效农业、生命健康等6个领域,凝练形成11个项目榜单,其中将元宇宙技术赋能传统不锈钢产业纳入“揭榜挂帅”项目攻关。
(五)抓“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用深入融合。一是推动校企联盟攻关。以丽水市特钢材料与装备创新联合体为载体,全面推动新材料(不锈钢)产业链成果转移转化工作,联合北科大研究院和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实现特种不锈钢产业链科技企业走访全覆盖,收集产业链技术需求34项、科技匹配成果4项,完成成果转化3项,基本完成产业链思维导图的绘制。二是深化产业技术交流。联合全国鞋服饰品产教融合联盟、浙江省皮革行业协会等机构在温州举办全国鞋服饰品产教融合技术服务区域应用工作推进会,促使更多成果来青转移转化。举办第二届全国足踝健康与鞋产业发展(青田)高峰论坛,聚焦健康行业赛道,探讨足踝健康与鞋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借助专家团队的技术优势和创新资源,实现企业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的转变。三是推进技术转移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加强项目对接和扩大技术交易,常态化举办院企对接活动。
(六)抓“科创生态优化”,惠企政策扎实落地。实施科技干部联系重点工业乡镇制度,让政策上门,服务到企,今年以来开展科技政策宣讲20次,企业研发费统计培训37次,构建人才集聚、生态良好的创新生态。
(七)抓“科技助农惠民”,增收致富再创佳绩。一是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走实走深。在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2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获评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2人、省优秀科技特派员5人(荣誉数为全省最多)。深化与省农科院的战略合作,共建青田县共富产业研究院,助推农业产业发展。二是推动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入脑入心。结合防震减灾宣传周、科技活动周活动,扎实开展科普下乡、防震减灾宣传技术培训活动,真正做到面对面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高效、贴心的科技宣传服务,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开展集中科技宣传活动16场次,播放科普宣传视频23场次,发放宣传资料5500余份。三是推动防震减灾工作落实落细。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船寮测震台“三化”改造,做好台站设备更新维护,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开展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积极引导乡镇(街道)、校园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有效提高了居民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不优,造成高新产值及高新投资占比偏低,排名靠后。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三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在企业中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副高)全职人员偏少,限制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四是全县研发投入R&D转化率有待提升。以上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紧盯重点指标,全力提升创新能力。一是打好企业研发投入攻坚战,将持续紧盯目标不松劲,全力冲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二是打好高新增加值提升攻坚战。通过“引一批、育一批、调一批”,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是打好高新技术投资攻坚战。加强部门联动,走访摸排高新投资项目,将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作为“双招双引”的重点方向,谋划相关投资项目,做好高新技术产业重大投资项目的统筹推进和落地实施,持续跟进在库高新投资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二)壮大创新主体,不断激发创新活力。着力构建“龙头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一要做好培育文章,动员乡镇(街道)全力挖掘、引导企业申报高企、科技型中小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助企服务团队作用,积极开展走访服务活动,指导企业达到申报要求。二要做好招引文章,新招引企业投产后二年内须创成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三年内须创成高新技术企业。
(三)加快平台建设,持续打造创新高地。一是狠抓创新服务公共平台建设。高质高效完成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验收,加快推进青田时尚休闲产业研究运营,为全县鞋产业的创新提供高效服务和人才支撑。二是狠抓企业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三是狠抓校地合作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大学青田新材料研究院的作用,全面开展特种钢项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持续增强产业创新策源力。加快推进与浙江理工大学深度对接智控阀门研究院落地和阀门检测中心建设。
(四)健全引育链条,加速聚引高端智力。围绕青田主导产业,进一步拓宽引才渠道,助力青田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一是坚持“多方借智”,实施“走出去、请进来” 赴外招才引智,主动出击,深度挖掘,联合侨联、工商联、团县委等部门找准人才,开展绿谷精英项目工作,在高端人才引进上取得新突破。二是坚持“人才共享”,加快推进院企融合,依托实体化研究院常态化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通过人才交流共享,为企业更好发展提供智力。三是坚持“服务优先”,注重对专家人才的日常关心慰问,大力营造全社会“爱才、惜才、尊才、护才、用才”的浓厚氛围;常态化选树模范典型、聚焦深度报道、强化正向激励,持续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五)聚焦项目建设,加大关键技术攻关。持续推进省科技特派团试点工作,重点聚焦青田流体传输装备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多渠道导入创新要素,积极争取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协同攻关。围绕省三大科创高地15大战略领域、市县主导产业领域技术需求,梳理“卡脖子”技术攻关清单,持续加大县级“揭榜挂帅”项目攻关力度;争取“尖兵”“领雁”等省级以上项目1项。
(六)立足科技强农,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围绕农业特色产业,用好用活科技特派员人才队伍,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合作交流,持续推进青田县共富产业研究院建设,大力培育农业科技企业,推进农业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民生领域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攻关,针对绿色高效农业、生命健康等领域,实施一批科技惠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