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系列会议精神,采取更加精准扎实的工作举措,推动我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实现农民农村“扩中”“提低”,夯实共同富裕世界青田的“三农”基础,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到2025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000元,增长10%左右,力争增速保持全市前三,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75。
二、工作举措
(一)鼓励来料加工进村入户。精准对接来料加工经纪人和重点村剩余劳动力,主动送业务、送技术进村入户,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动区域农民增收。2025年,每年培育县级以上巾帼“共富工坊”4家、来料加工经纪人达到400人以上,从业人员达到50000人以上,发放来料加工费达到5.2亿元。(责任单位:县妇联、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
(二)鼓励务工就业进村入户。抓好农民就业信息对接、政策咨询和劳动力交流,及时采集更新企业招聘信息,积极开展网络招聘等就业服务,拿出一定数量就业岗位直接招聘重点村农民,促进农民就业和企业招工“供需对接”。落实乡村公益岗位优先安排政策,鼓励乡镇(街道)申报村(社区)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对重点农户予以政策扶持。2025年,为劳动年龄内有就业意愿的农户提供公益性岗位100个以上。(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县经商局、县农业农村局)
(三)鼓励技能培训进村入户。加强重点村农民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对生态农业、农旅融合、农村电子商务、来料加工、食品加工、鞋服加工、养老管家、家政服务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推动农民培训项目精准化,使农户接受一次培训,学会一门手艺,增加就业机会,提升自身收入。2025年,为农民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000人次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人力社保局、县妇联、县经商局、县民政局)
(四)鼓励短平快产业进村入户。积极推动“稻鱼米”、中药材、蔬菜、中蜂等“短平快”特色种养业进重点村,推广“一亩田万元钱”“一亩山万元钱”“十箱蜂万元钱”“稻药轮作”等模式,以产业发展成效,激发农民“造血”增收内生动力。推进电子商务进村,积极对接电商、直播等平台资源,培育重点村内电商经营主体,培养“土味”带货主播,通过“互联网+”为重点村农产品赋能溢价销售。2025年,发展“短平快”产业500亩以上,培育带货主播8名,举行网络专场推介活动10场。(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经商局、团县委、县农发公司)
(五)鼓励农产品订单进村入户。依托县农发公司和菜篮子集团等国企渠道,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保障农产品销路和价格,增强农民发展产业的信心。推广“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食堂”的产销模式,积极帮助对接县内食品加工企业和商超市场,支持县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和乡镇食堂订购农产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售价。用好用活扶贫结对、山海协作等帮扶资源,推动重点村农产品走进结对帮扶单位和杭州、宁波、嘉兴等大市场。2025年,要通过各种渠道帮助重点村完成农产品订单1000万元以上。(责任单位:县农发公司、县菜篮子集团、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
(六)鼓励小额惠农贷款进村入户。把农户小额普惠贷款作为助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出台我县实施方案,全面推开农户小额普惠贷款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率和满意度。制定“杨梅贷”、“油茶贷”等金融产品,鼓励农户通过贷款发展大棚杨梅、设施油茶等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责任单位:县金融发展中心、县农业农村局、县供销社、县林业局、县农商银行)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农民增收工作专班,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人力社保局、县经商局、县林业局、县妇联等部门参与,实体化运行,及时分析研判农民增收情况,协调推进各项工作举措。各责任单位要按照责任分工,及时将工作责任明确到人,把工作举措落实到村到户。各乡镇(街道)要把农民增收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确保农民增收工作有序推进。
(二)做好统计分析。要认真落实《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统计调查基层基础建设的通知》要求,切实夯实农业农村统计调查基层基础,做到科学统计、应统尽统。县农民增收工作专班要建立月度会商机制,每月研究分析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情况,及时协调有关单位做好科学统计。
(三)强化督查考核。将农民增收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年度综合考核,每季度进行过程性考核,重点督促农民增收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