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旧城改造区块的万松巷17号“杨宅”予以保护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6-09 16:34:02     文章来源:青田
领导照片:

青田县政协委员、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赵国新,青田县政协委员、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方志科科长吴旭丽反映,旧城改造工程是提升人民群众居住品质的民心工程,改善青田城市面貌的德政工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当前正有序推进。然而在改造的同时,也面临着老街区、老建筑被拆除,文物被损毁等问题。如,万松巷17号的“杨宅”,是一座承载着悠久历史、有较高文物价值的老宅,但尚未纳入“保护”对象,建议采取措施抓紧予以保护。

据现场调研,“杨宅”的样式和形制都不同于县城其他民居,街坊相传其为明朝的房子。2021年9月10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古建专家陈云耕曾专程来到青田,通过现场考证,认为其建于明朝年间或明末清初。如此算来,这座木结构的房子经历了四百年左右的光阴,巍然屹立,应该是木结构建筑中的全县之最。

“杨宅”硬山式屋顶、三间五架,三合院格局,如今尚保留着天井、正屋、东西两厢,门台已不见。风格“简肃”,前檐的额枋、梁与柱之间的替木、柱与柱之间的月梁,简约端肃、朴实无华,代表了明朝那个时代的建筑风格,文物价值明显。

方形木头柱础和方形木头柱子是“杨宅”的又一个突出特征,这也是那一时期的建筑规制。方形杉木柱础和方形木柱子四百余年虫蚁不侵,完整如初,很是稀罕。

现在的“杨宅”房子前后两头的柱子下的柱础都已经换成石制的,这原因是老宅经历了两次考验。第一次考验是1912年,青田发了一场有史以来最大的洪水,街巷行舟,房屋漂没。这场大水被称为“民国元年大水”,县城遭到灭顶之灾。“杨宅”也被冲垮了,它的构件被冲到了500多米远的青田中学附近。水退去后,杨家人把构件找回来,把房子重新搭建回去。第二次是1952年,又是一场大水,水涨到到了一米多高,导致房子有些歪斜。为了让房子稳固,杨家人就请木工想办法,木工们把两头靠外的柱子下的几个木头柱础抽出来,再把石头柱础一点点顶进去。

一座老宅的遭遇就是青田老城的百年缩影。

为了更加妥善地处理旧城改造这一大好事与老文物不可避免地遭到不可逆损毁之间的矛盾,留住老县城人的乡愁,留住后代子孙的根脉,也为外地游客多留下一个探寻青田历史的窗口,建议如下:

一是抓紧实施鉴定。邀请国家级或省、市文物专家,对万松巷17号“杨宅进行鉴定,进一步明确其文物价值。

二是举一反三开展排查。由文物主管部门牵头,成立一个由文物、文史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对老城区的建筑、文物进行排查、登记造册。

三是及时收藏和展出。在旧房拆除过程中,组织专门人员对专家小组登记造册的文物予以收集、归类,建议在旧城改造后的新城建造一座“老城博物馆”,也可借助元宇宙等高科技应用,打造“数字博物馆”,将收集到的文物进行展出。

四是明确“保护”方案。确定予以保护的建筑尽可能在原址维持现状,与改造后的新城相映成趣;若与旧城改造设计方案相冲突,建议移到合适的地方复建。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青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田县委员会 【网站地图】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鹤城中路33号 办公室电话:0578-6834213 邮政编码:323900
备案序号:浙ICP备08001658号-1 网站标识码:3311210001

浙公网安备 331121020000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