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青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时期。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谋划在全市率先发展。
一、“十一五”时期面临的环境
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从国内看,社会保持长期稳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从本省看,我省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
展望“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我们加快发展拓展了空间;高速公路的建成,缩短了我县与“长三角”、温台等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为我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创造条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为我们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滩坑电站和瓯江梯级电站建设,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但是,经济要求加快发展与要素约束的矛盾加重,来自国际国内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县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和相对落后的矛盾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压力很大。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县情,发挥比较优势,着力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构筑组团滨江城市,建设小康秀丽侨乡”的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工业强县”和“组团城市”战略,不断推进“五项工程”建设, 大力弘扬“滩坑精神”,团结拼搏,务实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在全市率先发展。
三、“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撤县建市,力争到2010年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目标:
——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特色制造业、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0年达到100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000元左右;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可用财力不断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50亿元左右。
——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2007年实现“教育强县”,2010年普及十五年教育。公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家庭财产普遍增加,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居住、交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环境有较大改善,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左右;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镇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5%,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5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城乡建设取得新进展。组团城市初具规模,中心城市功能集聚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化率达到45%以上。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县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森林覆盖率在75%以上;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逐步下降;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