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县政府信息公开 >规划计划 >发展规划
首页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索引号: 331121000000/2008-106863 发布机构: 青田 发布时间: 2021-09-03 16:26:50

文号: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按照以城带乡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城市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一、全面建设中心城市
   围绕撤县设市目标,从不断完善功能入手,构筑具有浓郁侨乡特色的滨江城市。到2010年,中心城市用地规模达到11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20万人。

  在城市建设方面,全面实施县城城市总体规划,拉开城市建设框架。鹤城区块,结合城防工程,加快江滨区块和江南新区建设,加快推进旧城改造;油竹区块,率先开发田步垟工业功能区,建设田步垟道路网,启动油竹旧村改造;温溪区块,推进旧城改造,开发驮滩和高岗。按照“一个绿心、四带六通道”【注】的要求,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的结构布局,加快三区块内部道路、给排水等市政设施及区块之间快速通道建设。建设东堡山城市生态公园、鹤城市民休闲广场,建成鹤城至油竹新区第二隧道和塔山大桥,拓宽改建49省道鹤城至温溪段、原57省道高港至秋沪公路。

  在功能培育方面,确定三大区块发展定位,强化发展特色,增强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能力、人口吸纳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鹤城区块,强化休闲居住。不断完善旅游休闲、商贸物流等现代功能。加强绿化特别是周围山体的绿化,建设环境优美、适合人居的生态城市,提升城市发展品位。温溪区块,突出工业经济发展,着力打造产业发展基地,并逐步建设与此相配套的商贸物流和公共服务设施。山口区块体现文教、华侨、石雕特点。以油竹文教中心为平台,不断完善文化教育功能,着力打造科教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山口软玉石交易市场。

  在城市开发方面,协调主城区和近郊发展,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个性的开发与保护。对主城区退二进三,对近郊发展空间和功能进行战略拓展与科学整合,分流主城区人口。在推进旧城改造时,妥善保护文物和重要历史建筑。突出侨乡特色,选择合适地方建设一座具有侨乡特色的欧洲城堡式城市标志性建筑。

  在城市管理方面,围绕“撤县设市”总体目标,积极推行体制机制创新,理顺组团城市管理体制。依法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强化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管理。

  一个绿心:即东堡山城市生态公园。四带六通道:即为沿瓯江、四都港布置的四条绿化休闲景观带及鹤城、温溪、山口三区块间相互联系的六条交通通廊 

  二、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
  深入实施“外迁内聚”工程,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充分发挥青田人“敢闯敢冒、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侨乡优势,大力鼓励和支持出国、出省、出县劳务输出和其他形式的人口输出,减缓县域人口资源压力,推进人口外迁异地城市化。

  努力构筑人口和要素内聚平台。加快中心镇建设,使之成为连接城乡的节点和繁荣农村、服务农业、集聚农民的重要载体。控制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引导农民向中心镇集聚。研究制定有利于人口内聚的户籍、就业、保障、住房等相应政策,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农民维权体系,落实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培训、子女就学、计划生育、公共卫生服务等问题,促进人口和要素向中心城市、中心镇集聚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产出能力。重视推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深化农产品加工增值。发挥乡村文化、养生、休闲功能,促进特色旅游业加快发展。高度重视失地农民、贫困农民、下山移民、滩坑库区农民和电站移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加大帮扶力度,加强开发扶贫工作。统筹城乡就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有效增加非农产业收入。

  大力做好中心镇、中心村建设规划和旧村改造规划,出台旧村改造政策。加大村庄整合力度,减少自然村,改造空心村,建设好中心村。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全面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线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巩固发展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加强农村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完善村级组织,改善村级办公条件。

  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深入实施“十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着力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农业专业户、农业企业主、农民工岗位的专业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促进农民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

  
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展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完善新一轮土地承包制度,加快搞活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新农村建设10大抓手

1、“乡村康庄工程”(改造硬化通村公路1000公里)
2、“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
3、“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到2007年,完成94个村庄的整治任务,建成12个全面小康示范村)
4、“万里清水河道工程”
5、“十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培训农民11.2万人次,其中培训农业实用技术6万人次、农民技能3.5万人次、农民工岗位1.2万人次、农村后备劳动力0.5万人次
6、农村劳动力转移(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
7、农民健康工程(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5%以上,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提供两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面向农村的公共卫生)
8、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9、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村级组织建设(村班子培训等)
10、中心村建设工程





  四、加快欠发达乡镇发展
  大力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出台支持腊口等欠发达乡镇发展的有关政策,在项目安排、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大公共财政对欠发达乡镇的倾斜力度,加强对欠发达乡镇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教育事业的扶持,推动欠发达乡镇跨越式发展。加大下山移民工作力度。积极做好“下山移民”规划,完善搬迁补助政策,建设好下山移民小区(点)。实施“下山避险”工程,对地质灾害隐患村庄实施异地搬迁;引导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山远山地区的农民向河谷平地迁移。支持老区发展,加大库区后期开发。探索扶贫结对挂钩帮扶新机制,积极鼓励和组织贫困农民走出山门,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经商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