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行动方案(2021—2025 年)
发布时间: 2021-12-23 16:36:50    文章来源: 青田县人民政府 点击数:  作者:   

   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十次全会决策部署,按照《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 年)》《丽水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行动方案(2021—2025 年)》的要求,结合青田实际,制定我县“十四五”时期行动方案。

   一、目标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十次全会决策部署,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高扬“丽水之干”行动奋斗旗帜,扛起“求是跨越”使命担当,紧扣推动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发挥生态比较优势和华侨资源优势,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和困难群众倾斜,全面拓宽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奋力实现“八个新跨越”,以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山区加快跨越式发展先行区、长三角健康养生福地、中国欧陆风情旅游目的地、温州大都市后花园,构建形成具有侨乡特色的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努力把青田建设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到2025年,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取得重大进展,有鲜明侨乡特色的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基本成型,浙江“华侨经济文化”和丽水“两个较快增长”重要窗口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在以下八个方面形成标志性成果。

   ——生态工业实现新跨越。“双招双引”和“平台建设”两大战略举措更加深入,生态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倍增,分别达1000 亿元、600 亿元。高端不锈钢、高端阀门、时尚鞋服、绿色石矿、新能源两轮出行和数字经济六大产业为支撑的现代生态工业体系全面构建,高端不锈钢、高端阀门、时尚鞋服三大标志性百亿级产业链全面形成。工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亩均增加值保持在150万元以上、亩均税收达到35 万元,位列全省前列。工业平台“二次创业”取得重大突破,年均拓展平台1000 亩以上,形成“万亩千亿”发展新空间,工业发展用地保障问题得到有效破解。GDP 和GEP 实现“两个较快增长”,GDP 增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GEP 总量保持全市前列。在山区26县分类考核中位居前列。

   ——生态旅游实现新跨越。“一江一城、两石两湖、六镇六带”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旅游产业投资累计超200 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实现倍增、占GDP 比重达到10.5%以上,达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标准。数字旅游新基建工程深入实施,构建形成“快进慢游”旅游交通体系,4A 级以上旅游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实现智慧化转型升级。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艺术创作、民宿经济全产业链发展不断健全,亲子游学、智竞产业、水上运动等新业态发展更加蓬勃多样。协调推进具有引爆效应的旗舰型旅游项目与“微改造、精提升”工程,新增2 个4A 级景区、2 个国家级景区品牌、100 个旅游业微改造示范点。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占GDP比重达到5.3%。

   ——特色商贸实现新跨越。浙江(青田)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侨乡进口商品城“聚起来、走出去、强起来”战略深入实施,线下“百城千店”和线上“百网万品”拓展模式逐步成型,销售额翻番、突破100 亿元,侨博会、咖博会等展销会溢出效应明显放大、成为全国知名展会,环球购物中心、保税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全面建成,打造“全球买、全国卖”的世界超市。侨乡农品城市场拉动效应逐步显现,出口食品农产品便利化措施效率不断提升,开设海外专柜300 家以上,“农品城+物流+海外仓+标准专柜”一体化产业服务链更加成熟高效,年出口额突破5000 万美元。侨乡进口商品城国外商品进口和侨乡农品城国内农产品出口“一进一出”的“双循环”格局基本形成。

   ——财力保障实现新跨越。“扩税源、引总部、强国企、盘资源、活金融”的主抓手持续深入,地方税源不断壮大,财政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财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财政总收入突破50 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GDP 保持同步增长。总部经济实现新发展,头部企业“领头羊”对财政拉动效应得到有效激发,总部税收占比15%左右。国资国企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有资本优化配置水平不断提升,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显著增强,县属国企资产规模达到500 亿元以上,新增AA 主体信用评级国企达到3家以上。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显现,企业融资更加畅通,融资结构不断优化,存贷款总额突破2000亿元。

   ——强村富民实现新跨越。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经济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 万元,劳动报酬占GDP 比重超过5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生产总值之比持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低收入农户收入年均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8以内,增收能力、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水平明显提升。村庄“造血”能力大幅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倍增,年经营性收入15 万元以上实现全覆盖,年经营性收入50 万元以上的村达到60 个以上。

   ——交通网络实现新跨越。立体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更加畅通,铁路、公路、水路、慢行系统等交通基础设施能力明显增强,通用航空谋划取得新突破,多式联运运输结构逐步优化,完成综合交通投资累计超80 亿元。综合运输效能显著提高,形成县域主要城镇“30 分钟”、市域便利化“1小时”、省域“2 小时”的客运交通圈;城乡1 小时送达、省内2 小时、长三角主要城市3 小时的货运交通圈。公平便捷、多元高效、城乡一体的全域客运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现75%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到85%,建制村客运车辆通达率100%。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应、结构优化、衔接高效、资源节约、互联互通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成为丽水承接温州都市区主通道、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美丽城镇实现新跨越。“一心两翼三组四带”的空间布局基本确立,“着力东西延伸、适度南北上山”的发展进程显著加快,县城发展框架进一步拉大。以“欧陆风情、山水家园”为品牌的城市建设更具内涵,城区常住人口达到25 万。城镇住房保障收益覆盖率达19%,房价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逐步下降,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省级大花园示范县。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保持全省前列,PM2.5 平均浓度持续下降,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保持100%,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1.6%以上,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100%,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100%,创成“无废城市”、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公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推行,绿色发展生态惠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率先形成。

   ——治理能力实现新跨越。“上下贯通、县乡一体”整体智治体系更加完善,创成国家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夺得星级平安金鼎,清廉青田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成效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公平正义充分彰显,基本实现“制度设计更趋完备、制度运行更加有效”的县域治理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更高水平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建成,儿童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5.5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以上。健康青田基本建成,人群主要健康指标全面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1.5 岁。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低保标准增幅不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持续提升,“15 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5 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15 分钟健身圈”覆盖率100%。

   二、实施绿色发展生态惠民行动

   1.建设全域美丽侨乡大花园。高标准建设瓯江山水诗路,全域开展“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林相、美丽田园”等创建行动,全面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青田之窗”。全域开展美丽生态提升行动,高标准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清废”行动,实施植树造林、“增花添彩”等工程,建设珍贵彩色健康森林,提高大花园景观价值。以古城名镇名村、高等级景区、森林古道等为重点,积极培育打造大花园“耀眼明珠”“多彩廊道”,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大花园景观系统,创成省级大花园示范县。(县发改局、生态环境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建设局、县文广旅体局、县水利局、县林业局、县经济商务局、华侨试验区中心)

   2.全面推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常态化GEP 核算机制,强化GEP 进规划、进决策、进项目、进交易、进监测、进考核“六进”应用机制。全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拓宽产业化实现路径,完善以GEP 为导向的生态补偿、政府采购等机制。培育“两山银行”“两山公司”等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生态利用型、生态赋能型、生态影响型产业,提升生态强村公司“造血”功能,推进GEP 责任指标、碳排放权、碳汇权、用能权、排污权等生态产品交易,全力推动生态资源产业化市场化、生态产业高效化品牌化。推广“两山贷”“生态贷”“河权贷”“流转贷”“民宿贷”“农房贷”等金融产品,全面提高以生态为核心变量的全要素生产率。(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统计局、县招商中心、县财政局、县金融中心、县人行)

   3.高标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围绕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准入,大力发展低碳高效行业,推动绿色低碳园区、工厂建设,争创一批碳汇基地、零碳示范乡镇、零碳示范村(社区),纵深推进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逐步提升天然气消费量,确保完成能源“双控”目标任务。构建清洁高效能源供应体系,加快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有序推进东源-万山、船寮光伏电站以及小溪水利枢纽工程等项目建设。推动建筑、交通、农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进省“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森林增量、增质进程,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县发改局、生态环境分局、县经济商务局、县科技局、县交通局、县建设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林业局)

   4.实施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加快实施瓯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做好洞背源、太鹤湖、湖边源等水域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废弃矿山修复工程。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初步建成全域生物多样性监管信息平台、保护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重点生物物种保护率达到95%以上。高质量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联动开展抛荒耕地专项整治,推进复垦复耕复种,坚决遏制抛荒弃耕,促进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建立污染源数字化监控体系,基本建成县乡两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县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分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大数据中心等)

    5.全面推进林业振兴。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林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快宜林地造林和迹地更新,新增国土绿化6.4 万亩,提升森林质量26.3 万亩,建设美丽林相30 万亩。构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以建设木本油料、高效竹林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培育森林康养及生态旅游新业态,把林业产业重新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实现林业行业总产值79 亿元。全面落实林长制,完善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实现新增林地流转面积5万亩,新增新型林业经营主体50 家。抓好林木综合保险工作,全县公益林火灾保险实现100%覆盖,完成林木综合保险8 万亩。积极开展森林碳增汇、碳金融、碳交易,持续扩大森林经济价值和释放增收能力。培育森林生态文化,开发高端森林产品,建设一批科普教育、天文观测、森林康养、气候养生、户外运动等基地。(县林业局、县自然资源局)

   6.全面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推动能源、工业、交通、农业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形成高效、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创建节约型

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扩大绿色产品服务,形成绿色低碳生活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宣教阵地建设,打造一批基层宣传宣讲载体,新增2 家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严格落实禁塑限塑制度,绿色包装材料应用比例年均增长10%以上。全面推动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实现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建成“无废城市”。(生态环境分局、县发改局、县建设局、县经济商务局、县教育局)

   三、实施创新引领产业振兴行动

   7.实施“双招双引”战略性先导工程。实施人才先行战略,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领域、企业急需紧缺人才招引力度,引进高端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100 人以上、青年人才2 万人以上,列入“绿谷精英”人才项目50 个以上,基本建成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打造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人才高地。加快数字化改革进程,推动全球数字“人才地图”才智共享多跨应用场景开发适应部门、人才、企业需求的功能模块和接口,降低系统使用门槛,提升数字系统技术普惠功能。深入实施西餐、石雕、咖啡等侨乡特色人才培育工程,新增“西餐师傅”人才3 万人以上,新增培训石雕艺术人才3000 人以上。全力招引重大战略项目,每年滚动谋划推动2 个以上招商项目申报省市县长工程,实施重大招商项目县领导挂帅制度,力争引进4 个以上重大战略产业项目,全力争取省市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向山区转移政策。大力加强与央企、大型国企、500 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合作,促成央企来青投资,推选本土优质企业与央企对接合作。深耕细分产业领域,开展传统优势产业补链延链扩链招商,推进特种钢制造、时尚鞋服、高端阀门等产业差异互补招商,协同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大胆发力未来产业,力争在智慧出行、智竞产业、生命健康等领域形成产业新高地。(县委组织部、县招商中心、县发改局、县经济商务局、开发区管委会等)

  8.积极融入浙西南区域创新体系。以高水平创建创新型县域为目标,聚焦主导产业,布局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积极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加快建设华侨双创试验区,实现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零突破。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数分别达到85 家和280 家。积极与国内外大院名校合作,创建海外科技孵化器、海外人才驿站、海外研发中心、科创飞地等人才科技平台。鼓励支持企业协同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提高科研能力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成效,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创新科技贷、科创投等科技金融产品,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不低于15%,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达到2.5%。(县科技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金融中心、开发区管委会)

   9.全力主攻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实现规上工业产值600 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125 亿元。深入推进平台“二次创业”,谋划形成“万亩千亿”发展新空间,新增开发工业用地6000 亩以上。高水平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园,形成“一区三功能片区”新一代生态工业园区支撑平台。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升级行动,实现高端不锈钢、时尚鞋服、高端阀门3 大产业产值分别超300 亿元、200 亿元、100 亿元。谋划发展绿色新能源、未来产业等若干个新兴产业,加快融入全省新兴项目布局、长三角创新链体系。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 版,加快推动现有企业“零土地”技改、机器换人。深入实施“凤凰行动”“雄鹰行动”“雏鹰行动”,促进中小微业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企业5 家、省级隐形冠军培育对象3 家、规上工业企业340 家以上。(县经济商务局、开发区管委会、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金融中心等)

   10.推动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实施生态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工业跨越式发展先行区方案,进一步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培育发展远程控制设备、智能仪表、嵌入式软件、数字创意、数字营销等新产业,力争实现数字经济总量100亿元。建设数字社会、智竞产业,引育数字生活开放平台,丰富线上消费业态。实施数字基础支撑工程,推进5G 基站建设,实现乡镇、3A 级以上景区、文体公共场所5G 全覆盖,降低公共服务领域新技术使用门槛,推广使用移动微法院等数字惠民载体。(县经济商务局、县委网信办、县发改局、县大数据中心)

   11.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深入实施产业兴旺“五大工程”,加快构建“3+1+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启动新一轮振兴浙南油库三年行动,稻鱼、杨梅、油茶、茶叶等优良基地规模年均增长10%以上。加快推进欣宏源、欧源等大型生猪养殖场建设,探索发展牛羊等食草畜牧产业和洁水渔业产业发展。鼓励发展“新老三宝”等业态,巩固和提升农遗公园、油茶公园、杨梅公园等特色精品农业园,推广旅游“百县千碗·青田十碗”特色菜,新培育提升一批休闲农业观光区10 个。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新增农业龙头企业5家、“丽水山耕”农产品10 个、“青田青”农产品20 个。加快推进侨乡国际农产品加工储运园、腊口农产品加工园及海溪小微创业园项目建设,力争实现全省农产品在青集中检疫出口。(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农发公司)

   12.打造特色商贸示范区。推进省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创建,加快省重点进口平台配套基础建设。提质侨乡进口商品城,打造智慧商圈创新商业新模式;加快推进环球购物中心、保税物流中心(B 型)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全球买、全国卖”的世界超市;全面实施“百城千店”战略,聚力“走出去”畅通工程,努力办好侨博会、咖博会、农品会等展销会,有效提升“青田侨乡进口商品城”“青田世界红酒中心”影响力。全力做强侨乡农品城,打造“农品城+物流+海外仓+标准专柜”一体化产业服务链,放大与进口商品城“一进一出”的商贸共振效应;强化农品城孵化功能,加快建设展示采购中心、品牌运营中心、加工仓储中心,主动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打造进出口农业产业链服务综合体。(华侨试验区中心、进口商品城公司、县农发公司、县供销社、县经济商务局)

   13.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升级,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10.5%以上,达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标准。加快建设奇云智竞云谷、千峡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具有引爆效应的旗舰型旅游项目。打造古今融合、中西交汇的5A 景区城,形成有影响力的青田文旅金名片和青田文旅融合IP。打造红色旅游、农业休闲旅游、乡村运动休闲旅游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旅游。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工程,打造旅游业微改造示范点100 个。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体系,加快智慧旅游建设,4A 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实现智慧化转型升级。(县文广旅体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农村局)

   14.全面激活水经济。统筹推进瓯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和康养项目建设,打造千峡湖、小溪流域、四都港流域等高品质水旅融合集聚区,打造幸福河。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力争“十四五”末开工建设。开工建设青田县新八源水库、新金坑水库等中型水库。构建青田水网,实施青田县中部、西部引水工程,建设阜山乡饮用水水源(芦苇湾水库)工程、海溪乡东坑水库工程、吴坑乡饮用水集中供水工程等水源工程。(县发改局、县水利局、县国资办、县财政局、县文广旅体局、生态环境分局)

   15.扩大居民消费和有效投资。高水平建设具有代表性的商业综合体、高品质步行街、特色消费品市场,打造省级智慧商圈、省级夜间经济试点、时尚消费集聚区,培育特色餐饮、酒吧、咖啡吧等时尚业态。促进电商平稳快速发展,力争网络零售总额突破150 亿元。健全城乡配送服务体系,打造城乡“5 分钟便利店+10 分钟农贸市场+15 分钟超市”生活服务圈。以共同富裕为导向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着力开展新型基础设施、综合交通、生态工业、公共服务投资计划,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攻坚。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拓展重大项目融资渠道。(县经济商务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市场监管局、华侨试验区中心、进口商品城公司)

   16.打造活力高效的创业创新生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信用青田”建设水平,丰富“生态信用”应用场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深化县属国资国企改革,提升国有资本优化配置水平,切实增强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实现保值增值。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实施“品质浙商提升工程”“浙商青蓝接力工程”和新生代企业家“双传承”计划,倾力服务青商侨商创新创业。实施新一轮“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坚持放水养鱼、富民导向,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提升准入和退出便利度。(县发改局、县经济商务局、县财政局、县委组织部、县委统战部、县人力社保局、县科技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工商联、县行政服务中心)

   四、实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行动

   17.加快形成“一心两翼三组四带”发展格局。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乡镇撤扩并,适时推动撤县设市,打造跨山统筹县域样板。强化中心城市引领,聚力项目导向,以“一心两翼”优化中心城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推动组团城镇化发展,以“三组四带”统筹全域发展,形成“一心两翼三组四带”的生产力空间布局。深入推进空间规划一体化,编制实施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善分级分类型、全域全要素、全程全方位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充分,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公共服务供给差距。深度融入“一带三区”,加快联动中部、东部组团发展,将西部组团作为融入丽水市区发展主阵地,承接市区城市功能外溢。(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建设局、县经济商务局、县财政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教育局、县卫健局、县民政局)

   18.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加快综合交通、绿色能源、生态保护、新型基建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外快内畅综合交通网,开工建设青田至文成高

速、安吉至龙港公路青田高湖至船寮段改建工程、油竹至瓯海泽雅公路等项目。打通瓯江航运通道,完善沿线七大港区基础设施工程,谋划通用机场建设。构建绿色清洁能源设施网,统筹布局能源基础设施,补强电网设施短板,强化天然气供应保障,合理布局综合供能服务站。构建全域生态水利设施网,统筹推进瓯江水生态廊道建设,打造跨区域调水供水网,继续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构建现代化新型基建网,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和应用,推进数字基础设施、智能化基础设施、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改局、县交通局、县经济商务局、县水利局、县大数据中心)

   19.深入推进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抢抓发展地区产业升级换代、战略转移等重大机遇,高标准建设青田-平湖山海协作生态文旅产业园,力争

新增产业项目50 个,实现到位资金100 亿元。大力推进科创孵化新型山海协作飞地建设,在发达地区建成科创飞地1个,启动建设产业飞地1 个,提升1 个消薄飞地建设水平,打造3 个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带动330 个村增收致富。(县招商中心、县科技局、县经济商务局、县农业农村局)

   20.打造山海融通共赢的融温接沪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与温州在城市建设、交通、产业、文化、教育、医疗、生态、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对接,聚焦融入温州主城区,推动温州-青田公交一体化,对接打通瓯海大道。共同推进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瓯江航运复兴,共建温州大都市区生态休闲产业带,更好地与温州产业同频共振。坚持全域融入、战略协同、重点突破,以上海为主要方向,加强与金山区、普陀区的交流合作;以杭州、宁波、嘉兴等为重要纽带,深入开展产业协作、生态厚植、交通先行、开放引领、科技攀高、城市提升、服务共享等七大行动,推进生态旅游合作、进口商贸联动、科创要素集聚、医疗卫生合作、教育合作共享等十大平台建设,进一步畅通合作交流渠道,力争在重点领域合作、重大项目推进上实现率先突破。畅通“通关一体化”,争取将青田港整合纳入宁波舟山港集团统一管理。(县发改局、县文广旅体局、县经济商务局、县教育局、县卫健局、县民政局、县建设局、县交通局)

    21.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进浙江(青田)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积极打造浙江自贸区丽水联动创新区青田片区,全面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提升贸易物流、产业合作、数字创新和人文交流四大功能。全力打造聚侨兴业的华侨阵地,发展高能级华侨总部经济,提升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水平,力争上升为国家级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完善华侨回归创业安居政策,开展亲侨惠侨制度改革,优化进出口贸易、华侨回乡创业安居、社会治理等领域体制机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华侨经济新格局。(华侨试验区中心、县发改局、县委统战部、县委宣传部、县委改革办、县经济商务局、县交通局、县金融中心、县人行、招商中心、县行政服务中心)

   五、实施花园城市乡村建设行动

   22.探索山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五个一”工程,加快县城向中小城市转变。分类推进小城镇特色发展,实施小城市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舒适便捷、全域覆盖、层级叠加的镇村生活圈体系,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全面放宽进城落户门槛,落实城市租赁房屋落户政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深入实施新型居住证制度,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与居住证挂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县发改局、县建设局、县公安局、县行政执法局)

   23.高品质建设美丽县城。提升城市发展规模能级,着力东西延伸、适度南北上山,打造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相融、城市功能与人居环境全面提升的“欧陆风情、山水家园”城市形象。系统推进城市微改造,完善城市微循环、构筑城市微生态,畅通城市水系、绿化、慢行系统,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实施城市有机更新行动,推进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设油竹入口公园、侨博广场等标杆性项目,推进鸣山小区、花园降小区、栖霞小区、鹤东小区、塔山小区等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未来社区“三化九场景”推进行动,积极谋划建设花园邻里中心。(县建设局、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文广旅体局)

   24.高水平打造花园乡村。建立健全新时代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系统集成共建共享机制,启动省级大花园示范县和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创建,全面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六大行动”,培育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5 个,建设花园乡村100 个、花园乡村风情带5 条,实现全县三分之二以上的村达到美丽乡村精品村标准。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青田之窗”华侨文化示范村创建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有效路径。高标准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青田之窗”项目,串联推进四都港流域、小溪流域、祯旺港-章村溪流域、瓯南-章旦-阜山、330 国道沿线新时代美丽乡村和花园乡村建设,聚力打造花园乡村、“两山”转化、华侨经济、农遗文化、治理效能五大展示窗口,建成一条“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移村换景、村村见景”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县农业农村局)

   25.深入实施乡村集成改革。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做好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 年试点工作,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制度体系。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进一步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赋予宅基地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更加充分的权能。对标扩面增品提标要求,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推进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扩大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县水利局、县自然资源局、县金融中心、县人行、县银保监)

   六、实施富民增收机制创新行动

   26.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健全落实扶持中等收入群体后备军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激发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增收潜力,让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加大国内外智力柔性引进力度,大力吸引高校毕业生来青就业创业。实施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行动,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全面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规范发展财富管理行业,落实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联动机制,促进低收入劳动者收入较快增长。贯彻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落实以岗位和绩效定薪酬的机制。持续推进“青田无欠薪”行动,保障劳动者合法收入权益。多措并举减轻中等收入家庭在教育、医疗、养老、育幼、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压力。(县人力社保局、县发改局、县民政局)

   27.实施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群众收入“双增”工程。深化“五型分类、强村富民”三年行动,建立“强村富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金,因地制宜推广实施村集体增收“十法”,持续推进青田-平湖山海协作“飞地”产业园建设,抓好小溪水利枢纽、飞地经济、村级联建等增收项目建设,力争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15 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基本覆盖,打造55 个集体经济年收入100 万元以上且年经营性收入50 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示范村。探索建立投资经营分析评价、风险评估、意外伤害防范和合作主体信用评级等机制,设置投资风险红线和退出条件,建立数字化三资管理机制和村级债务监测预警制度,加强对村级债务风险的评估和监控,有效化解村级债务。(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县“双增”办)

   28.加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体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开展低收入农户脱贫攻坚兜底“回头看”,完善“两线合一”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总结推广促农增收“十法”,健全“两不愁三保障”长效机制,严格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开展送来料加工、送务工就业、送技能培训、送短平快产业、送农产品订单、送小额惠农贷款进村入户等活动,高效带动增收。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强“侨乡农师”品牌创建,培育“杨梅师傅”“稻鱼师傅”“油茶师傅”等一批特色子品牌,实现新增农村实用人才2000 人以上。(县农业农村局、县建设局、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人力社保局)

   29.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坚持就业优先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力争城镇新增就业1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就业创业,支持企业开发爱心岗位,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培训、托底安置和帮扶,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类就业创业扶持和职业技能培训资金的政策效应,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深入推进“技能浙江”建设,实施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和“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育一支“十百千万”新时代工匠骨干队伍,推动高技能人才占比大幅提升。(县人力社保局、县发改局、县教育局等)

   30.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应用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创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比例可达70%以上。完善技术要素参与股权投资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科技人员到企业转化职务创新成果。完善项目组织管理和绩效评价方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建设青田科技大市场,完善技术成果交易体系,力争技术交易额达到2 亿元。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形成鼓励创业创新的分配激励体系。探索推进数据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推进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县科技局、县财政局、县大数据中心等)

   七、实施精神文明全民共创行动

   31.推动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不断走深走实。实施传承红色基因薪火行动,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西南革命精神等革命文化,组织编撰《中国共产党浙江青田历史》(1978─2002),收集编写青田红色故事,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水平,守好红色根脉。实施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工程,进一步优化县委党校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万山村、吴畲村“红色基因,党性锻炼”现场教学基地。将浙西南革命精神纳入党校主体班次培训,开设浙西南革命精神之青田革命斗争史等课程。实施“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系列主题宣传宣讲和文艺创作。(县委宣传部、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32.推进红色资源系统性保护和创造性转化。加强浙西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系统挖掘整理红色资源,推动革命文物分级分类成片保护利用。推进“十镇百村”红色乡村建设,重点打造红色美丽村庄,促进红色文物与传统村落、自然景区、红色教育基地等资源项目充分融合,持续放大红色资源的富民增收效应。推出2 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创新情景化展现方式,开发沉浸式体验产品,推进红色旅游与生态游憩、古村落体验、民族风情等融合发展。(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旅体局、县农业农村局)

   33.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高地。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宣讲活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理论发声平台,建设学习传播实践重要阵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擦亮“最美青田人”品牌。实施全域文明创建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实现城市社区实践站、省级以上文明单位实践点全覆盖。打响“侨乡帮”志愿服务品牌,培育志愿服务特色项目,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实施人文素养提升行动,弘扬诚信文化,加强家庭家风家训建设。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厚植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县社科联、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

   34.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化研究弘扬工程,解码青田文化基因,推进刘基文化等创新转化,挖掘弘扬华侨文化、石雕文化,编撰文史丛书(青田卷),提升青田地方文化品牌影响力。推进刘基文化、青田石雕、青田鱼灯、百鸟灯、稻鱼共生等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做优做强华侨进口商品博览会、侨乡中国年、石雕文化节三大品牌节庆,延伸拓展咖啡音乐节、杨梅采摘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加快石文化、现代刻字、竹核雕等青田特色文化艺术“走出去。(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文广旅体局、县农业农村局、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35.构建均衡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布局,实施文化设施补短工程,实现“县有三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礼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打造乡村春晚、文化下乡、文化走亲等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开展书香青田提升行动,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向纵深推进。充分发挥侨乡中国年、世界青田人大会、侨博会等文化活动效应,打造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窗口。(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旅体局、县文联)

   36.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华侨数字文化产业,加快构建世界超市文化交流、进口商品新媒介内容制作与运营、侨文化生态旅游、石雕文创精致研发等重点领域华侨文化创新发展新局面,打造欧陆文化风情体验城和环球文化贸易集散中心。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谋划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园(街区),积极构建石雕文化产业集群,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培育5 家以上产值超亿元文化龙头企业、10 家以上省、市级成长型文化企业和重点企业、20 家以上规上(限上)文化企业。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构筑侨宿产业、现代农业、健康养生业、文创产业、体育休闲产业等融合复合型产业链条,逐步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示范区。(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旅体局、县发改局)

   八、实施公共服务优质共享行动

   37.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建立生育成本共担机制,加强生育妇女就业、工资待遇等权利保障,多渠道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健全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体系,就近托育服务覆盖城镇小区,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积极推进母婴室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利用现有资源开设托班,支持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实施第四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乡镇公办幼儿园扩容提质,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93%以上,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县卫健局、县教育局、县人力社保局、县妇联)

   38.全面推进教育提质发展。进一步优化校网布局,加快校建项目建设,深化集团化办学,加快实施高中崛起战略和初中“壮腰”工程,健全职业教育专业调整机制,实施培智学校迁建工程,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争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大人才柔性引进力度,强化教师分层培养评价和新教师培养,加强“绿谷名师、名校长”培养,市级名师、名校长比例达到全市中上水平。推进教育领域数字化,构建教育智治体系。(县教育局、县委组织部、县委编办、县自然资源局、县建设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人力社保局、县大数据中心、县市场监管局、县行政执法局、县消防救援大队、县残联)

   39.深入实施健康青田行动。全面实施健康青田专项行动,开展健康促进县建设,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4%。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县级医院医疗服务提档升级,实施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和村级卫生服务“网底工程”,推进实施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健全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不出县。加强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实现中医适宜技术基层全覆盖。完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面提质,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80%以上,加强以老年人群为重点的高血压、糖尿病“两慢病”管理,创建国家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县卫健局、县发改局、县医保局、县体育中心)

   40.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小型养老护理机构和农村敬老院建设,全县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8%以上,所有农村敬老院达到国家养老院二级以上标准,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护理员提高到25 人以上。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活动,建设一批孝文化教育基地和主题公园。发展老年体育、智慧养老、康养联合体等新业态新模式,建成智慧养老院2 家。(县民政局、县卫健局、县人力社保局)

   4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7%以上,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推动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

筹,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健全大病、慢性病医疗保险制度,积极发展“浙丽保”等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健全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长效机制。建立县级救助服务联合体,推进分类分层精准救助,确保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有基本保障、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健全困难职工帮扶机制。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加强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探索农村低收入人群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机制。(县人力社保局、县民政局、县医保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建设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42.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完善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政策制度,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社会事业的投资、生产和供给等领域。鼓励华侨和青商回乡投资兴办普惠性非营利性的幼儿园、职业学校、老年学校和医疗、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等服务机构,引进国内外优质社会资源,培育高质量和国际化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品牌,打造“国际化”康养中心,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探索完善公建民营、民建公助、委托代理服务等模式,提高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强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机构监管体制建设,健全准入、评价、激励、退出等机制,促进民办机构公平竞争、规范运营、协调发展。(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卫健局、县民政局)

   九、实施社会和谐共建共治行动

   43.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五治融合”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统筹领导,做实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健全完善“一肩挑”后村社治理体系。推进“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县域整体智治改革,迭代升级“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推动审批服务和执法力量下沉,提升乡镇(街道)管理社会和服务群众能力。健全县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工作机制,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达到90%以上。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等的联动机制。实施乡村善治工程,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从“事”到“制度”、“治理”到“智慧”的转变,新增省级善治示范村(社)100 个。(县委政法委、县委组织部、县纪委县监委、县委改革办、县民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矛调中心、县信访局)

    44.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示范县。充分发挥地方政策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率先构建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制度体系。建设全覆盖的政府监管体系和全闭环的行政执法体系,全面推

进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和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探索建设智慧法院、智慧检察、智慧公安、智慧司法、智慧执行。加快构建依法治网体系,实施网络生态“瞭望哨”工程。打造符合侨乡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计划,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建设法治社会。(县委依法治县办、县委政法委、县纪委县监委、县委组织部、县委网信办、县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行政执法局等)

   45.高水平建设平安青田示范区。建立消防、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和金融等全链条精准化

的行业监管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深化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工作。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提升源头防控能力,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推广巨灾保险。(县委政法委、县自然资源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消防救援大队、县交通运输局、县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分局、县金融中心、县公安局、县检察院、县法院、县司法局、县信访局、县矛调中心)

   十、保障措施和推进机制

   46.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建立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落实“十张问题清单”晾晒整改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推动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深入实施“一创六好”强基工程,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六联共建”机制,实施两新党建“分类挂星、创星进位”推进“三年创优、整体跃升”,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善选人用人“一体系三机制”,推进干部队伍和干部工作系统性重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升领导干部领导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共同富裕的新能力。(县委办、县委组织部、县纪委县监委)

   47.全面深化数字化改革。深化系统性、集成性改革,形成高效创新驱动力,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动改革与共同富裕高效协同。加快构建“1+5+2”工作体系,搭建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应用数据仓,做好省市回流数据归集、县内特色数据归集和数据共享支撑。打造更多富有青田辨识度、让企业满意、让群众叫好的多跨应用场景,实现应用功能全上线,省市县全贯通,迭代建设“掌上办事之县”“掌上办公之县”“掌上治理之县”。(县委改革办、县大数据中心)

   48.建立上下联动、高效协同的抓落实机制。县委、县政府成立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抽调人员成立工作专班。制定推进示范区建设任务清单,推行示范区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清单化管理。畅通与国家、省市及有关部门交流渠道,向上争取更多政策、项目、要素和资金支持。各部门要坚决扛起使命担当,压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形成系统集成、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县委办、县府办、县委组织部、县发改局、县委改革办)

   49.强化政策制度创新。按照共同富裕导向,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政策制度系统性变革。聚焦重点领域,切实加强与国家、省级有关部门对接,加紧制定出台青田支持华侨回归创业创新等若干专项领域政策文件,落实人才科技、产业发展、金融服务、社会保障等各项支持政策。主动承担省级市级的改革试点、示范任务,在数字化改革、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先行先试。(县委改革办、县委统战部、华侨试验区中心、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

   50.凝聚全社会共同奋斗共同富裕的强大力量。坚持群众主体,旗帜鲜明地鼓励勤劳致富、率先致富,旗帜鲜明地鼓励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激发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强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引领服务联系群众功能,激发全体人民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人都成为共同富裕的直接参与者、积极贡献者、共同受益者,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奋力谱写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青田篇章。(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人大、县政协、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