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写作,只是偶然。总结我的写作经历,即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很简单,“提笔”为了工作,“提高”也因为工作。对于非科班出身的我来说,基础不扎实、记性不算好,所以提笔写作并非易事。好在自中学时代起,因为觉得自己记性不好,所以一直有读书看报、剪报摘记和写日记的习惯。这些习惯为我日后写作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这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再学习的过程。所以我说,积累是写作的源泉。
那么,如何积累?怎样积累?
首先,要积累知识,储备能量。很多人怕写作,我也一样。有时候写着写着就有写不下去的感觉,其实就是积累的知识不够用、储备的能量不够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好比政府储粮,要一直保持粮仓的充裕,一旦粮仓空了,粮食供应就失去了保障。积累其实就是知识和能量的储备。积累主要有四个作用,一是备查,以防遗忘;二是引用,方便写作;三是启发,帮助思考;四是“营养”,补充能量。多读、多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多读唐诗宋词、名家名作,从他们的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中汲取足够的营养。人文历史、文学艺术、法律政策等多方面知识也应接触一些,写作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除了多看报刊杂志外,还可以偶尔翻看成语词典。学会巧用成语,你的文章自然会增色不少。多写,就是把日常观察到的、体会到的东西,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比如摘抄格言佳句、写日记或大事记,也或是记下对某件事的感想或体会,写的东西不一定要发表,但可以作为一种练习,对提高写作水平大有帮助。
说到看书,记得中学的时候,我常到县图书馆借书,后来图书馆内我喜欢的藏书都借遍了,便用舅舅的借书证到工会图书馆借书来看,大多是散文、小说、杂文、报告文学之类的书。最喜欢的是鲁迅的杂文,爱憎分明,鞭辟入里。《读者》(原名《读者文摘》)、《故事会》、《报刊文摘》等报刊杂志也都是我的最爱,受益很大。阅读之后,我常常还会摘些精美词句用到自己的作文上。所以我的作文得分还算不错,偶尔老师还会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或优秀作文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
在校时喜欢借书,工作之后常常买书。20多岁时,买的最多的是女作家三毛、席慕蓉、舒婷、张晓风等人的诗集或散文集。她们的文章,我十分喜爱,常常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有了孩子之后,我不但买自己爱看的书,也喜欢给孩子买书,甚至送给儿子的“六一节”礼物也是书籍。这样一来,一家三口都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
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购买并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2002年,我在新华书店买了《现代新闻报道形式及其写作》一书,很是喜欢。厚厚的一本,我反复翻看且在书中作些记号,直到后来,这本书差不多被我翻烂了。这个学习过程让我十分受益,写作水平也由此提高。之后,我也把这本书推荐给不少爱写作的朋友。
曾有党员问我,说她从来没提笔写过文章,想学习却不知从哪里下手?我告诉她,我学写作的过程,曾有两次从零开始学习的经历。第一次是我32岁的那年,因工作需要,从行政服务窗口的岗位转到行政岗位。新岗位的业务不熟悉,而且涉及文字方面的工作比较多,我只能一切从零开始,包括学习撰写法制课讲稿、活动策划及活动方案的撰写、活动动态报道和公文写作等等。第二次从零开始是在当上了政协委员后又调到人大机关工作的那年。对人大、政协工作完全陌生的我来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为了能成为一个称职的人大机关工作人员和政协委员,我学着写新闻报道、调研报告、大会发言、社情民意等等。一样样学习,一次次尝试,一点点提高。所以我觉得,每个人的学习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只要努力,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算晚。
其次,要积累经验,提高水平。第一次投稿,我至今仍记得很清楚。十多年前的一天,我写了一则报道,是关于某领导率队检查工作的小文章。我用钢笔把文章抄写到公文纸上后,送到《青田侨乡报》社。报社的一位编辑接待了我,他看了我的稿子之后说:“可以用稿,但我们还要作些修改”。我说好的,只要能采用,怎么改都行。这位编辑见我态度诚恳,便又对我说:“比如你的稿子中‘带领有关单位’的用法不妥。虽然‘率领’与‘带领’两个词是近义词,但这两个词的用法和侧重点不一样。‘率领’有统领、引领的意思,侧重指队伍或集体等多数人,如‘率有关单位’;‘带领’则指的是领导的意思,侧重指人员,如‘带领’有关人员。”我一听傻了眼,才知道原来用词还得这么推敲、这么讲究。这也是工作以来头一次有人告诉我应该怎样用词、怎么写文章。这个经历让我明白,从事文字工作必须严谨,不能马虎。
之后,我的“小块豆腐干”文章终于见报了,大概只有200多字。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见报信心倍增,也让我有了继续投稿的勇气。之后,陆陆续续发表了一些有关工作动态的小文章,后来也发表了几篇随笔散文。随着采用的稿子渐渐增多,报社的编辑大多认识了我,我也成了报社的常客并被报社聘为通讯员。
多次投稿之后,一些报社编辑也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他们帮我改稿,也给我的稿子提出修改意见,让我知道了许多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的写作水平日渐提高,先后被聘为《法制日报》、《丽水日报》、《东方法苑》等多家媒体的特约通讯员。
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好的写作经验就是财富。人民日报资深编辑解波答读者问时说,要写好一篇文章,首先,最重要的是文章的开头就要有几句吸引眼球的文字,让人有兴趣读下去。这种精彩的开头,可以是形象比喻,也可以是哲理概括。其次,汉语里最活跃的词是动词,所以选择最适当、最有表现力的动词,是文章出彩的重要一环。第三,注意把抽象的描写尽可能具象化,让读者能感受到动态的形象。比如说:“奶奶给我端来一碗小米粥,热腾腾的,还冒着热气”,这句话还比较抽象,如果你把它改成“奶奶给我端来一碗黄橙橙的小米粥,升腾的热气漂浮在屋子里,像是红红绿绿的丝线交织缠绕”。第四要学会修辞。一个女性要经过打扮,容貌才会更美丽。一篇文章只有经过修辞,文字才能更生动。汉语修辞的手段很多,前面所说把抽象描写具象化也属于修辞的一种。此外,还可以利用夸张、排比、比喻等等,都可以使文字变得异常生动。第五,行文切忌平铺直叙,语言贵在多变。文字要用得活,用得巧,用得有变化,不同凡响,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第六,结尾要结得好,文章的结尾最好能画龙点睛,最好能有一些带哲理的语言予以总结。古人作诗,讲究“起、承、转、合”,起得好,承得顺,转得巧,结得意味无穷,这就是好诗。作文也是如此,一般说来,一句或几句精妙的结尾就使文章耀然生色了。
积累经验,既要积累别人的经验,也要不断积累自己的写作经验,哪怕是一个错误的经验或一次不成功的投稿经历。这些年来,我写了很多材料,也有不少被退回修改或不被认可的稿件。每当这个时候,我会认真总结并向“行家里手”讨教,找出问题所在,避免今后在文章中出现类似错误。
再次,要积累方法,事半功倍。前文提到的“积累知识”和“积累经验”,实际上就是多读、多写的过程。提高写作水平没有捷径可寻,“积累方法”是为了让自己“少走弯路”,因为有了好的写作方法,往往会让你的写作过程事半功倍。在这里,告诉大家三个我自己觉得十分受用的好方法。
一是克服惧怕心理。指的是不要害怕提笔写作,不要害怕“不耻下问”,不要害怕别人的修改意见。很多人怕写作,这很正常,毕竟写出好文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作为民主党派一员,我们担负着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职责。提案建议、调研报告、大会发言、社情民意等文体都是参政议政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文章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质量。而且,党派成员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或特长,理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为党派的事业奉献力量,这也是我们每一位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认为,每一位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都应学会写作撰文。没有尝试就没有成果,没有第一次的努力就不会看到第二次的进步。所以,不要害怕提笔写作。先从自己身边接触最多的、最熟悉的内容入手,尝试着写,再请别人帮忙指点,一次、两次、几次,这样就会慢慢入手、慢慢提高,说不定还会喜欢上写作呢。克服惧怕心理是学习写作的第一步。
二是要打有备之战。“枪杆子”是战士的武器,“笔杆子”是写作人的武器。所以,为了让你的文章出奇制胜,就得有备而战。有人问我,你有没有写作的秘诀?我告诉他,我的秘诀就是多花时间,打有备之战。如在做《关于提高村级组织执行力的建议》调研时,我和调研组成员先后深入10多个乡镇了解相关情况,掌握大量第一手数据和事例。调研时,不但要向乡镇干部了解情况,还要向有关部门询问情况。最重要的是,还要深入基层听一听群众的声音,从他们的谈话中捕捉到“原汁原味”的语言,这些语言用到发言稿上就会显得很生动。如我在《关于提高村级组织执行力的建议》中写到:“村民自治”变成“村官自治”或“村官乱治”、主要村干部已“全军覆没”等等,这些用词都来源于调研。有的同志写文章喜欢从网上摘一大段或拿别人单位的工作总结再拼凑一大段,几天时间草草交稿。这样的文章或发言稿因为“不接地气”而无法起到与参会者共鸣的效果,当然也不可能成为一篇好文章。
常有政协委员问我,你文字水平好,政协大会发言一个星期就可以轻松搞定了吧?我告诉他,每篇大会发言,前前后后差不多需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写成自己认为较为满意的稿子。这三个月时间大体是这样安排的,第一个月先是思考、选题,查阅相关资料理出思路和调研方案;第二个月是按照调研方案,再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挑选几个点进行深入调研,切实掌握相关数据材料;然后撰写提纲,再按照提纲充实相关内容,完成初稿。我认为撰写提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提纲好比“跑道”,“跑道”的终点是运动员的赛跑目标和方向。同样道理,提纲帮助作者理清思路,找到文章写作的方向。沿着提纲所指明的方向,下笔才不会“离题”、“跑题”。所以,一定要学会先拟提纲、再写文章;第三个月,先征求调研组成员的意见,经过反复修改再提交给政协相关负责人审定后定稿。也就是说,在执笔之前,其实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我们要给自己多留一些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等到政协提案委催稿了,便马马虎虎,草草而就。只有做到调研早准备,提前做功课,才能不偏主题、心中有数。同样,撰写调研报告、评议报告、团体提案等文章也都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
另外,“有备而战”的意思,还包括在撰稿之前对相关专业术语进行认真查阅,事先弄个明白,否则很可能变成“外行人讲外行话”了。虽然我们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信息量都很有限,但作为政协委员或党派成员,有可能在撰写提案建议时会涉及超出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那样的话,就必须提前了解清楚,提前做功课,否则很可能会闹出笑话。
三是冷热处理得当。即一篇文章“出炉”之前,要经过两次“冷处理”、两次“热处理”。具体来说,即在提笔撰文之前,不要接到任务急着就写,要给自己留有一个冷静思考的时间,哪怕是一个半天或者一天。如不是急稿的话,可以多思考几天,这就是第一个“冷处理”。第二个“冷处理”是修改文章的方法,也叫“冷改法”,即完成初稿并经过第一次修改之后,先放一放,不必急着再修改,也不要急着交稿,给自己留一点再斟酌、再完善的时间(除急稿外)。经过以上两次“冷处理”之后,改出来的文章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而第一次“热处理”指的是在调研或撰稿过程中,如突然想到一些可以写到文章中的内容即灵感来临之时,要赶紧拿纸、笔记下,哪怕只是想到一个好的词语或一个句子,否则过后就有可能想不起来了。我好多文章的标题或写作思路都是这么得来的,有的还荣获“好新闻”一等奖、优秀征文奖等等,如《一“考”激起三层浪》、《让民革在政协的舞台上闪亮》、《党委擂战鼓侨乡转身“七十二变”》,这些标题容易吸引读者眼球,也会让文章更出彩。第二次“热处理”是在稿子的“雏形”刚出来时要马上进行修改,“趁热打铁”,也叫“热改法”。“热改法”与“冷改法”并不矛盾,可以交替着用,也可以先“热改”再“冷改”,对提高文章质量有益无弊。因为好文章都是这样改出来的。
当然,要想写出好的文章或提出高质量的提案建议,除了 “多读”、“多写”之外,还应“多思”。不但要善于观察、倾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要敢于思考,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见微知著,举一反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都是民主党派成员做好参政议政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当然,这些能力非一日之功可以练就,同样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