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青田县菜篮子工程的建议
民以食为天”。“菜篮子工程”是民生的头等大事。但是,作为浙江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石雕之乡富庶之地的青田,菜价却高于杭州、温州等城市。这几年里,随着国家CPI的大幅攀升,物价“涨声”一片,我县的“菜篮子”也“水涨船高”越拎越沉,明显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抱怨声不绝于耳。引起社会反响巨大。
如何在这些应急措施的基础上,从长计议、切实解决“菜篮子”这一百姓最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本人通过走访、考察、等形式展开了系列调研,发现我县农耕菜地少、流通环节失控、菜市场公益性缺失等问题,是导致菜价过高的主要原因:
一、蔬菜种植面积锐减
蔬菜种植面积锐减,全县蔬菜自给率仅为20%左右(连杭州、温州这样的大城市也达到了50%),我县老百姓很难吃上优质廉价、适合本县居民饮食习惯的本地菜。一是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绿色、有机蔬菜等农副产品种植基地建设规划缺少强有力的落实措施,乡镇缺少大型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造成蔬菜供给能力极弱。
二、农贸市场公益性缺失
农贸市场是“菜篮子”工程中直接面对市民的重要一环,应该充分体现其公益性。而我县菜市场整体规划与开发建设还不配套,菜市场经营模式普遍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菜市场普遍存在摊位费过高等现象,市场经营者最终把这些费用均转嫁给了消费者。
沉甸甸的菜篮子,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国务院加大了调控物价的力度,连续颁发了《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及调控物价的16项措施。我们认为,应当把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作为当前解决我县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来抓,在采取应急调控措施的基础上,建立长效机制,完善、落实具体方案,切实减轻居民的生活负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具体建议如下:
一、确保蔬菜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自给率。
一是我县各级政府应将“菜篮子”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力争使我县“菜篮子”自给率达到50%左右。二是各级政府应签订蔬菜种植基地保护与兴建目标责任书,确保蔬菜基地按规划种植到位。同时,尽快制定绿色、有机蔬菜基地管理条例,依法保证绿色、有机蔬菜种植面积全面落实;三是提倡绿色蔬菜、有机蔬菜大面积种植,使我县菜农得到最大受益,四是要制定征收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的具体措施,确保基金的征收到位。五是加快我县与外地紧密型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步伐,建立长期的产销互利合作关系。
二、由政府出面带头建立县、乡(镇)级批发市场,并发挥调控作用。
一是要建立政府控制下的批发市场龙头企业,提高批发市场调控能力。使其发挥在平抑“菜篮子”价格中的关键作用。或者采取县、镇两级共同扶持的方式,做大做强城区“中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使其具备一级批发市场的功能,形成与外来蔬菜市场相互制衡、公平竞争的格局。二是创新经营模式,畅通流通渠道,积极推进产供销一体化经营,鼓励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和菜农在农贸市场和社区设立直销网点,通过生产基地直供、连锁经营等模式,压缩中间环节。
三、回归菜市场的公益性
菜市场是“菜篮子”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和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是从源头上保证农贸市场的公益性。二是规范菜市场的管理制度和收费管理。三是降低摊位费,实行“一费制”,公示收费内容及其标准,严格禁止乱收费,创造条件设立公益性免租金摊位;提供给自产自销的菜农,四是加强农贸市场的价格信息发布,可采用电视黄金时间段循环播放“菜篮子”主要产品的市场价格等方式,提高价格透明度,加大社会监管力度。
四、探索补偿激励机制,建立应急预案
一是积极探索建立“菜篮子”补偿激励机制。在原有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提高补贴标准,并参照种粮补贴的方式制定相关政策,对种植蔬菜的农民给予农资补贴;对种植大户实行风险补偿,激发菜农的积极性;大力推进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建设,通过引进专业人员培训、帮助规范、延伸服务领域、信息技术支持、物资资金支持等方式,扶持专业合作社,从而使菜农们能积极应对“阴晴”不定的市场,提高他们的抗风险能力。二是建立农副产品调控应急预案。加强农产品价格的预警分析,建立农产品储备制度,确保重要的耐贮存蔬菜品种7-10天消费量的动态库存,确保在灾害天气和重大病虫害等情况下的市场供给。完善特殊情况下保障城市低收入居民蔬菜基本消费的救济办法,使其基本生活水平在蔬菜价格大幅上涨时不降低。
五、提高荒垦土地的利用、增加农民收入、还能降低社会失业率:
“菜篮子”装的不仅是蔬菜,更是民生,它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乎农民的增收致富,更是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果我们把“菜篮子”作为解决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来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加和谐!侨乡青田必将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