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当我们谈及青田石雕,总是习惯于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问题,比如石材的质地、雕件的价格、从业人员的规模、产值与税收等等,这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作为赖以生存的现实背景,给石雕行业带来的诸多影响,是无可非议的。但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因素常常被我们所忽视,那就是:在当前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青田石雕产业的文化土壤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换句话说,青田石雕的文化内涵,该如何丰富和提升?
青田石雕作为文化产品,文化附加值本应含在其中。比如一方小小的印章,因书家文人的题刻而价值倍增;一块普通的五彩石,因藏家赋予一个富含寓意的名字而深受人们青睐;一件雕刻作品,因评论家的一篇联珠妙语而声名远播,更因其隽永的主题而享誉各界;石雕大师的精湛技艺、青田石的温润多彩因现代媒体、网络的传播而蜚声海内外,这就是文化带给石雕产业的正面影响。
然而,青田石雕作为传统的工艺美术门类,不可否认存在着文化与工艺两相分离的现象,表现为作品题材囿于传统,形式单调,立意不高,文化承载功能萎缩,传统工艺美术本应表现的优秀文化内涵和新时代精神底蕴淡薄等等。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当前青田石雕高级工艺设计人才不足,从业人员在美术功底、文化底蕴、阅历知识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二是青田石雕以各自为政的手工作坊为主,行业间缺乏技艺的探讨,缺乏规模化生产模式;三是文化界与石雕界缺乏沟通交流。以上问题,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青田石雕文化内涵的提升,影响青田石雕文化产业的更好发展,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引导、改善和解决。
一、石雕界要提升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解释,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石雕从业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化内涵对于提升石雕附加值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不足,就如何丰富和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品格,如何提高和丰富自身的专业修养,如何吸收和借鉴各类艺术的有益营养,如何向生活学习、向传统文化学习、向新事物学习,如何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等等作深层次的思考、探索和实践。比如作品题材,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厚瑰丽的国学资源,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也构成了一个巨大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源宝库,我们的雕刻师如果能建立起一种自觉意识,从其中汲取营养,提取素材,开拓眼界,获得灵感,那么,青田石雕的文化价值张力和文化生命活力,都会大大得以强化。
二、文化界要增强石雕感觉
几个月前,我曾经和一个青田本土作家谈起关于石雕文化内涵的问题,他说“我对石雕没有感觉,我从来不去看,不去买,也买不起”。这话也许代表了一部分青田文化界人士对待石雕的态度,同时也表明了当前我县文化界与石雕界存在着一定脱节的现状。
的确,许多青田石雕价逾千金,动辄上数十百万,甚至上千万,一般人不敢问津。但这并不意味着青田石雕只能是少数富商巨贾的家中藏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艺术是普通大众的,不是说非要拥有时你才会去接触、去了解,去喜爱。毕加索的画、齐白石的画、张大千的画,不也是动辄上千万甚至上亿?但是普通百姓对它们的接触、了解与喜爱并不会因为其身价高而却步。同样,我们青田石雕所体现的价值,不能光用市场价格的眼光去看待,去衡量。青田石雕得青田山水之灵气,集能工巧匠之智慧,承载着青田地域文化的远古记忆,浸润着千百年来深厚绵远的文化,是青田的文化符号,其艺术价值远超于一般的工艺品。历代的文化名家,凡知有青田石、青田石雕,无不赞赏有加,自元赵孟頫取青田石治印始,王冕、文彭、郑板桥及至近代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无不对青田石推崇备至。而作为一个生于兹长于兹的青田文化人,更应该关注、了解和喜爱青田石雕,并为盛开在家乡的这朵中华民族工艺美术奇葩而感到自
豪。也许你现在没有感觉,但我相信,只要你走得多了,看得多了,感觉来了挡都挡不住。
因此,我们青田的文化界应该转变思想观念,要带着自豪感和责任感,主动地走近青田石雕,亲近石雕,寻找石雕感觉,进而在与石雕艺术的碰撞中,激发出灵感的火花,创造出更优秀的文化产品,更好地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个过程,小而言之,是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大而言之,则是这个时代赋于我们文化界人士的重要使命。
三、转换视觉谋创新,形成“文石融合”正能量
全县上下要正视当前石雕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转换视觉,谋求创新,狠出实招,力求实效,形成“文石融合”正能量。
1、营造良好氛围。首先要借文化之力。石雕是一种文化现象,要从历史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美学的角度去发展特色。要邀请社会各界来参与各种石雕活动,营造一个谈石雕、评石雕、爱石雕的良好氛围,同时,石雕作为国之瑰宝不仅是青田的一张名片,更重要的是她代表了中国石雕文化产业远大的发展战略。青田还必须通过文化名人的影响力,大力丰富石雕文艺创作,以纪实文章、小说、石雕影视剧等宣传,提升石雕知名度和文化内涵。其次是借品牌之力,实施青田石雕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即“一化三中心”。青田石雕独特精湛的技艺及多年的品牌经营,已在国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通过努力把青田构建成中国石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石雕艺术培训交流中心,国石及石雕集散中心,最终把石雕推向世界成为国际化的艺术品牌。再次是借华侨之力,不断扩大石雕文化的影响力。借华侨资金激活石雕收藏市场,借华侨的桥梁作用,把石雕推向海外走向世界。
2、加强石雕人才培养。提升石雕文化内涵,人才是根本,技艺是关键。要充分发挥工艺美术大师、中高级工艺美术师、传统手工技艺人才和石雕院校专业教师等专业人才的作用,鼓励工艺美术大师潜心技术创新,悉心传授技艺,专心攻关;通过扶持和鼓励工艺美术大师和高级工艺美术师设立创作工作室,创新对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传承和人才的培养;和中国美院等艺术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定期
“输出去培训,请进来指导”,将现代艺术创作理念融入石雕创作。
3、鼓励石雕理论研究。理论著作是实践的总结和先导,也是石雕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载体。政府要牵头成立青田石雕文化研究机构,针对性地遴选、培养理论研究人才,促进石雕文化研究常态化,并且要出台政策支持鼓励研究成果转换为生产力,进行广泛推广;定期刊出《青田石雕》杂志,使其成为发布行业动态信息、宣传产业发展成果、促进石雕文化界交流融合的权威刊物;适时开设石雕文化论坛。充分吸纳县内外各界知名人士和专家关于如何提升石雕文化内涵的真知灼见。
4、建立“文石融合”机制。一是文化部门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定时组织文化界与石雕界人士共同举行学术研讨、石雕鉴赏、文艺讲座活动,促进沟通融合;(如第四届中国青田石雕文化节期间,“影像石雕”摄影展、“水墨石雕”百米长卷书写石雕、全国名家篆刻邀请展等就是文化与石雕融合的很好活动)二是以半官方半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石雕文化咨询服务机构,多渠道多方式为石雕文化推广、产品包装、从业人员形象宣传、职称评定等提供有偿服务,使得石雕界与文化界权益对等,价值互补;三是节庆活动常态化,转变办石雕节的思维模式,要由政府办节逐步转为市场化办节,文化公司办节;四是做好网络传播,通过产品宣传吸引网民进入石雕网站,给青田石雕带来更多的商机,也让青田的石雕文化产业做得更大更强。通过微博、微电影、微小说,让石雕文化走向各阶层各年龄段人群,进一步推广石雕文化。
青田石雕,石为根本,文铸其魂,文石融合,相得益彰。只有不断提升青田石雕的文化内涵,青田石雕这张金名片才能更加光辉灿烂,石雕文化产业才能得以蓬勃发展,侨乡青田才能无愧于“中国石文化之都”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