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更深委员代表科教文卫体委的发言
发言摘要:针对我县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存在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配套政策未发挥到位、卫生信息资源无法共享等问题,建议一要优化政策;二要让优质资源下层,提高基层服务水平;三要加快智慧卫生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重,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持续释放,一边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另一边却是基层医疗机构“门庭冷落”。 为缓解这一现状,国务院决定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诊疗模式,达到小病基层看、大病不出县的目标,为大医院解压,也让更多百姓受惠。
分级诊疗制度是“十三五”期间新一轮公立医院改革的重头戏,但我县分级诊疗制度在“落地”上还面临重重困难:
一是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成老大难。目前,我县基层医技人员的配备远远达不到标准,全县基层医技人员总量缺口达15%。临床、妇幼、影像等专业紧缺,全科医生更是捉襟见肘。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存在多年招聘不到急需专业医技人员的现象,很多常规检查项目无法开展,难以满足患者需求。近年来虽然政府对卫生投入加大,但基层人员工资总额过低和封顶,公卫经费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等,基层医务人员普遍认为工作强度加大了,收入反而下降了。近三年,我县共招录分配176名卫生类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医疗机构;但三年来仅辞职、调离的就有107名,退休30名。
二是配套政策未能发挥杠杆导向作用。目前医疗机构资源配置呈“倒金字塔”状,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医院,导致乡镇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发展滞后。基药制度、医保政策等远没有实现“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如当前新农合和城镇职工的医保报销政策,在各级医院的报销比例差距不大,不能够起到通过经济杠杆的引导作用;基层药物目录有限,一些慢性病人在基层买不到所需药物,只得跑大医院,加重了大医院和老百姓负担。
三是“信息孤岛”无从为群众提供连续性诊疗服务。我县目前尚未形成统一高效、共建共享的健康服务信息化体系。如居民的健康档案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未与医疗机构联网,变成了“死档”;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卫生管理等领域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无法满足群众、医院、卫生行政部门等各领域人员对健康服务信息的不同需求;医疗机构间缺乏完善的双向转诊平台,基层医疗机构难以追踪到上转病人的相关医疗信息等。
分级诊疗是解决当前大医院和基层看病“冰火两重天”的有效措施,中央有精神,现实有需求,百姓有期盼。针对我县实际,开出以下几剂“良方”:
一、优化政策改革“供给侧”。要按照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逐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序的双向转诊制度。同时,要从医保报销比例、基层药品配置、服务价格等方面“重新洗牌”,扫清制度性障碍,发挥杠杆导向作用,使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基层诊疗量占比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如建议实行差别化的医保支付政策,对门诊就医的在政策上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对住院治疗的,严格执行转诊程序等。
二、下沉资源打好“组合拳”。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卫生投入,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坚持“规范统筹”和“搞活激励”并举,对基层出台“精准扶持”的系列政策,调动现有人员的积极性。要放宽对基层卫生机构人员考录的政策性限制,简化招考手续,化解基层 “有巢无凤”,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基层。要通过优质资源下层,厚植人才优势,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从而把患者留住,提升广大群众在基层看病的信心。
三、信息共享加快“补短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智慧卫生建设,加快建立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图诊断、区域临床检验集中检测等区域中心,实现医疗资源的“最大公约数”。如建立慢性病网络健康管理平台,为慢病提供技术保障,实现慢病管理情况通过移动终端服务平台向患者本人或家属实时推送等。
组稿单位: 县政协科教文卫体委 执笔人:舒勤芬
发言人:林更深 县政协常委 县卫计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