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之十八——优化设计 调整布局 推进教育现代化

发布时间: 2016-03-22 14:21:58     文章来源:青田
领导照片:

              王碧峰委员代表科教文卫体委的发言 

                      

发言摘要:针对我县教育布局点散面广、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等问题,提出建议:一要做好规划,按现代化标准设计布局;二要调整学校布局,做好撤扩并建工作;三要采取多元化合作办学模式;四要实现城区与乡镇教师均衡流动。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勇于改革、干在实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2015年顺利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评估,成绩可喜可贺。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我县教育基础依然薄弱。主要表现在:

一、大班额带来小学教学资源严重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老百姓对读好书的要求日益迫切,大量的学生涌向城镇,我县规模小学大班额的现象非常严重。全县13个规模较大学校,生均用地除了江南小学,其它12个学校均不达标,12个学校被列为省资源不足重点学校。在城小学超班额现象非常突出。5所小学共有教学班200个,在校生10310名,平均班额52人。按省教育现代化标准设班,班级缺额在12-19个。

二、小学人数剧增即将初中教育资源不足。2011年开始,五年来每年小学新生招生稳定在6000多人,比以往增加一千左右的学生。而现有初中每年毕业生4000多人。如此下来,到2017年初中教育资源趋于紧缺,而鹤城片尤甚,从2017年起,每年小学升初中学生在2400名左右,据此预计到2017年鹤城片班级缺额在19-26个左右。

三、学校点散面广与现代化建设要求不符。初中学校网点偏多。全县现有初中共计28所(处),网点数居全市第一,差不多是莲都区2倍、缙云县3倍,我市其他6个县市初中学校数均小于7。数量多,规模自然小。有13所初中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湖边学校只有21位学生。同时,农村学校由于规模小缺乏领头雁的引领和指导,缺少同伴互助激励,加上学生数少上课没有气氛,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师生成长都非常困难。

这种点散面广的布局,极大地制约了我县教育质量、效益提升和教育现代化建设。

基于上述三个问题,建议如下:

一、做好规划,未雨绸缪。随着我县的经济发展、城镇化推进和2015年二孩政策的推行,我县城镇学校的教学资源与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2020年,全省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科学布局学校是现代化创建的基础,建议县政府尽快组织人员,对全县教育资源进行一次全面调查,科学制定“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按现代化县中要求标准设计布局。按照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的原则,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制定学校布局调整整体方案,分步实施。

二、做好撤扩并建工作。按照“小学现有的尽量不要撤,初中能撤的尽量撤,具有历史价值的如东源、阜山等学校不要撤”的原则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城区小学,建议选址建校分流学生,扩建油竹小学、彭括小学等,缓解城区就学压力。初中学校,建议撤扩并建,挖掘华侨中学、温溪一中等学校内部潜力,增设班级;向郊区延伸,新建学校。撤掉10()初中,并到附近的乡镇中学。学校布局调整关系到千家万户,是极为敏感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需要考虑周全,建议提前介入,广泛动员,制订精细的工作方案,采取舆论引导、培育区域性名校、政策性奖励、服务保障措施跟进等多种手段,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变“要我撤”为“我要撤”。

三、引进集团,借智发展。借鉴遂昌成功经验办好每一所学校。建议按照因地制宜、分类管理的原则,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采取“引进借智、集团捆绑、名校托管”等形式,办好每一所学校。遂昌育才学校与杭州育才中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引进杭州“育才文化”和办学模式。如今,杭城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和“鲶鱼效应”已经显现,育才学校正在强势崛起。我们可以选择1-2所城镇新建学校,采取遂昌育才模式,引进优质的教育集团、先进的办学品牌和优秀的管理经验,吸引城区的孩子到新建的学校就读,缓解城区学校招生压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名校托管、集团捆绑等模式加强合作,协同发展。

四、师资流动均衡资源。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就要改变优秀教师集中在个别学校的情况,即让教师成为系统人,根据需要来调配教师,让城区和乡镇的教师流动起来。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师个人诸多利益。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做好舆论引导和配套服务工作,让“回”到农村的优秀老师不走过场,回得去,呆得牢,教得好。让每个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优化设计 调整布局 推进教育现代化

王碧峰委员代表科教文卫体委的发言 

                      

发言摘要:针对我县教育布局点散面广、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等问题,提出建议:一要做好规划,按现代化标准设计布局;二要调整学校布局,做好撤扩并建工作;三要采取多元化合作办学模式;四要实现城区与乡镇教师均衡流动。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勇于改革、干在实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2015年顺利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评估,成绩可喜可贺。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我县教育基础依然薄弱。主要表现在:

一、大班额带来小学教学资源严重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老百姓对读好书的要求日益迫切,大量的学生涌向城镇,我县规模小学大班额的现象非常严重。全县13个规模较大学校,生均用地除了江南小学,其它12个学校均不达标,12个学校被列为省资源不足重点学校。在城小学超班额现象非常突出。5所小学共有教学班200个,在校生10310名,平均班额52人。按省教育现代化标准设班,班级缺额在12-19个。

二、小学人数剧增即将初中教育资源不足。2011年开始,五年来每年小学新生招生稳定在6000多人,比以往增加一千左右的学生。而现有初中每年毕业生4000多人。如此下来,到2017年初中教育资源趋于紧缺,而鹤城片尤甚,从2017年起,每年小学升初中学生在2400名左右,据此预计到2017年鹤城片班级缺额在19-26个左右。

三、学校点散面广与现代化建设要求不符。初中学校网点偏多。全县现有初中共计28所(处),网点数居全市第一,差不多是莲都区2倍、缙云县3倍,我市其他6个县市初中学校数均小于7。数量多,规模自然小。有13所初中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湖边学校只有21位学生。同时,农村学校由于规模小缺乏领头雁的引领和指导,缺少同伴互助激励,加上学生数少上课没有气氛,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师生成长都非常困难。

这种点散面广的布局,极大地制约了我县教育质量、效益提升和教育现代化建设。

基于上述三个问题,建议如下:

一、做好规划,未雨绸缪。随着我县的经济发展、城镇化推进和2015年二孩政策的推行,我县城镇学校的教学资源与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2020年,全省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科学布局学校是现代化创建的基础,建议县政府尽快组织人员,对全县教育资源进行一次全面调查,科学制定“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按现代化县中要求标准设计布局。按照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的原则,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制定学校布局调整整体方案,分步实施。

二、做好撤扩并建工作。按照“小学现有的尽量不要撤,初中能撤的尽量撤,具有历史价值的如东源、阜山等学校不要撤”的原则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城区小学,建议选址建校分流学生,扩建油竹小学、彭括小学等,缓解城区就学压力。初中学校,建议撤扩并建,挖掘华侨中学、温溪一中等学校内部潜力,增设班级;向郊区延伸,新建学校。撤掉10()初中,并到附近的乡镇中学。学校布局调整关系到千家万户,是极为敏感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需要考虑周全,建议提前介入,广泛动员,制订精细的工作方案,采取舆论引导、培育区域性名校、政策性奖励、服务保障措施跟进等多种手段,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变“要我撤”为“我要撤”。

三、引进集团,借智发展。借鉴遂昌成功经验办好每一所学校。建议按照因地制宜、分类管理的原则,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采取“引进借智、集团捆绑、名校托管”等形式,办好每一所学校。遂昌育才学校与杭州育才中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引进杭州“育才文化”和办学模式。如今,杭城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和“鲶鱼效应”已经显现,育才学校正在强势崛起。我们可以选择1-2所城镇新建学校,采取遂昌育才模式,引进优质的教育集团、先进的办学品牌和优秀的管理经验,吸引城区的孩子到新建的学校就读,缓解城区学校招生压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名校托管、集团捆绑等模式加强合作,协同发展。

四、师资流动均衡资源。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就要改变优秀教师集中在个别学校的情况,即让教师成为系统人,根据需要来调配教师,让城区和乡镇的教师流动起来。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师个人诸多利益。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做好舆论引导和配套服务工作,让“回”到农村的优秀老师不走过场,回得去,呆得牢,教得好。让每个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组稿单位:县政协科教文卫体委       执笔人:王碧峰

发言人:王碧峰 县政协教育界委员  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青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田县委员会 【网站地图】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鹤城中路33号 办公室电话:0578-6834213 邮政编码:323900
备案序号:浙ICP备08001658号-1 网站标识码:3311210001

浙公网安备 331121020000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