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生猪定点屠宰工作的民主视察报告

发布时间: 2013-11-20 10:10:20     文章来源:青田
领导照片:

青田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

民以食为天,猪肉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品,对生猪屠宰和肉品市场实施有效监管,事关百姓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20125月,我县高湾机械化定点屠宰场正式投产,基本能够承担全县生猪集中定点屠宰任务。但由于准备工作不足,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各方面尚未形成合力等因素,我县生猪定点屠宰工作收效甚微,机械化定点屠宰场濒临倒闭。为什么一项既有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和支持,又有民意基础,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工作会因种种原因导致效果不明显? 20134月至5月,县政协组织委员通过座谈、走访、实地视察等形式对我县生猪定点屠宰工作进行了专项视察,并到生猪定点工作成效明显的永嘉县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国家法规政策的强制性要求。

国务院制定了《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以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在全国实施生猪定点屠宰。浙江省也制定了实施细则和其它配套政策,要求各地必须建有能够承担当地生猪定点屠宰需要,符合行业标准的机械化屠宰厂。

2、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

开展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居民食品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工作实行严格的的考核。生猪定点屠宰工作是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食品安全考核的重要内容。2008年温州瓯海死猪肉事件,群情激愤,舆情汹汹,结果违法者被判刑,分管副局长被免职,正局长被停职,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3、保障居民肉食品安全的需要。

肉食品安全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实施定点屠宰,是降低监管成本,强化政府监管,保障肉食品安全的首要条件。只有实施了生猪定点屠宰,并且管理好猪肉市场和餐饮单位的用肉安全,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才不会沦为一句空话。

4、相关市场和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黄浦江死猪事件发生后,舆论界调侃上海市民“一拧水龙头就能喝到免费排骨汤”,事件引发大范围恐慌,猪肉价格大幅下跌,对生猪养殖产业和整个产业链造成了巨大冲击。可见,实施生猪定点屠宰,保障居民肉食品安全,树立消费者信心,也是相关市场和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我县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私屠滥宰行为普遍,威胁肉食品安全。

目前我县日均猪肉需求量为500头左右,其中以鹤城为中心包括温溪、油竹、山口、船寮等主要乡镇居民日均猪肉需求量为300头左右,但是目前定点屠宰场日均屠宰量仅有30头左右,不到全县生猪肉品市场需求量的十分之一,市场供应的大部分肉品由不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的非定点屠宰场提供。这些屠宰场不仅设施简陋、环境污染严重,而且从业人员自律意识差,政府监管难到位,常常成为病死猪肉的源头。据统计,猪在养殖过程会有10%左右的病害死亡率,在屠宰过程有35‰的病害检出率。我县每年销售肉猪约18万头,按常规推算,仅屠宰过程检出的病害猪就在 540900头上下,这些病害猪都进行了无害处理没有?如果没有处理,那又流向了哪里?而且,由于“洼地效应”,如果一个地方管理不严,那么,在管理严格的周边地区无法推销的劣质肉品就会大量流入。无需讳言,由于我县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没有有效开展,各类病害猪、种猪、母猪肯定能通过这些非定点屠宰场走上百姓的餐桌,严重威胁群众的身体健康。加强我县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已是刻不容缓。

2、定点屠宰场亏损严重,生产难以为继。

高湾机械化屠宰厂是经丽水市政府批准,我县唯一的生猪定点屠宰场。该屠宰场耗资2900万元,于2012524日正式投产,设施与场地在丽水市属一流。在此之前,县府发文要求于20125月至10月间关闭非定点屠宰场,将生猪集中高湾机械化屠宰厂屠宰,但因各部门工作没有形成合力,收效甚微。由于非定点屠宰场设施简陋,无需担负环境治理责任,管理松懈又靠近消费市场,相对机械化定点屠宰场而言,具备很大的成本优势,因此,在市场管理松懈的情况下,非定点屠宰场生意兴隆,而符合国家标准的机械化定点屠宰场反而门可罗雀,濒临倒闭。

3、工作合力尚未形成,猪肉食品安全堪忧。

猪肉食品安全监管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生猪定点屠宰工作也一样,不仅需要在源头上对乡镇屠宰场予以取缔,对私屠滥宰行为进行打击,更需要在市场上进行严格管理,阻断不良肉品的流通渠道;在消费环节加大宣传检查力度,使餐饮单位、居民群众自觉抵制私屠滥宰的肉品,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

目前,在生产环节,由于受到屠工猪贩等的联合抵制,我县的非定点屠宰场关闭并不彻底,同时私屠滥宰成本低、流动性大、隐蔽性强,有关部门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源头管理效果不佳。在流通环节,我县的肉品市场处于失管状态,各菜市场、超市目前都还没有真正建立或实行猪肉准入制度,任何猪肉,包括死猪、病猪、种猪、母猪肉都可以在这些地方畅通无阻,更不用说走街串巷的流动肉贩了。在消费环节,餐饮单位如酒店宾馆、学校和单位食堂、农家乐、小吃店等为图方便省事,加上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目前都没有实行索证索票制度,也没有建立生猪产品购货台帐,猪肉的来源和品质缺少有效监督,为各类不良肉品走上餐桌大开方便之门。不少居民也没有认识到私屠滥宰的危害性,对消费非定点屠宰场的肉品习以为常,反而对生猪定点屠宰颇有微词,认为是政府在推动肉品市场垄断。

由于各方面工作合力尚未形成,再加上生产、销售、使用不良肉品带来的巨大利润空间足以让有些人泯灭职业操守和道德良知,我县肉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三、推进我县生猪定点屠宰工作的几点建议

1、思想高度重视,强化组织保障。

政府要高度重视生猪定点屠宰工作。要建立涵盖从决策协调到操作执行全过程的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如建立县生猪定点屠宰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的决策和协调;设立“乡镇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小组”,负责落实本乡镇内屠宰场的关闭事宜,等等,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

2、区别具体情况,分类逐步推进。

我县属于山区,许多地方交通不便,人口分布也不均衡。现有条件下,全县生猪都集中到高湾机械化屠宰厂屠宰,居民吃肉都由定点屠宰厂统一配送还有一定难度。所以,生猪定点屠宰工作要区别具体情况,分类逐步推进。在高湾机械化屠宰场服务半径内的乡镇要纳入定点屠宰服务范围;西部组团乡镇可考虑在腊口设立仅覆盖腊口片区的小型生猪屠宰点;部分偏远乡村可以实行屠工定人屠宰管理。为减少非定点屠宰场关停难度,避免漫天要价,同时减轻因执法力量不足造成的工作压力,先期可以采取严管县城主要菜市场,加强居民、餐饮单位用肉安全宣传、监管的办法对其销售渠道进行挤压,再分步关停的步骤进行。统一配送工作也可先期在县城周边逐次推开,条件成熟再向外围扩展。

3、整合执法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由于肉品市场各环节紧密的相关性,以及部门职责分工的不同,推进生猪定点屠宰工作必须商务局、工商局、公安局、药监局、畜牧兽医局、质监局、环保局、财政局等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建议成立专门的联合执法队伍,组织精干力量来开展这项工作。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协作,共享相关信息,合力推进生猪定点屠宰工作。要加大对市场、超市等流通单位的管理,建立上市肉品准入制度;要加强对酒店宾馆、各类食堂、农家乐、饮食店等餐饮单位的管理,要求其建立索证索票制度和肉品进货渠道登记台账,详细提供猪肉供货商和肉品来源等信息;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各类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净化我县肉品市场。我省部分地区,如永嘉还专门设立有商务综合执法大队,目前有正式编制10人,其他辅助人员17人,配有执法车、防刺服、专业的检测设备等开展执法工作,效果显著。

4、做好舆论宣传,营造工作氛围

舆论氛围的营造对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宣传引导工作要做到点面结合,做在前面。面上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宣传品、宣传车等,结合典型案例,把生猪定点屠宰的意义、作用及肉品辨别知识介绍给群众。点上可以针对特定对象,如社区、村两委干部、老人协会组织和有影响力的社会人士进行宣传,获取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并通过他们影响、带动更多的群众自觉抵制非“放心肉”。

5、完善配套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由于私屠滥宰具有生产成本低、利润高、查处难的特点,若不完善配套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很容易反弹。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肉食品安全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博弈也会不断上演。推进生猪定点屠宰,保障肉食品安全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完善各类配套措施,如建立生猪屠宰监控资料数据库,对县定点屠宰厂数量和流向,有关乡镇、街道农贸市场、超市等销售单位和经营户肉品经销情况以及各餐饮单位的用肉情况等数据进行采集和比对,以全面掌握信息,对肉品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设立有奖举报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对相关违法行为的打击;实行违法行为曝光制,对非法屠宰加工、出售、使用非“放心肉”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曝光,甚至纳入征信系统,加大其违法成本,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等等。此外,在生猪定点屠宰工作全面有效开展之后,会有一定正常比例的病害生猪及其产品的检出需要无害化处理,以及发生疫情时可能有较多数量染病生猪需要处理,而青田机械化屠宰厂的无害化处理设备处理能力十分有限,建议县政府及早考虑建设一个有相当容量和能力的全县生猪、禽畜无害化处理设施。

 

青田县政协办公室

 

 

 

 

 

 

 

抄送:商务局、工商局、公安局、药监局、畜牧兽医局、质监局、环保局、财政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青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田县委员会 【网站地图】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鹤城中路33号 办公室电话:0578-6834213 邮政编码:323900
备案序号:浙ICP备08001658号-1 网站标识码:3311210001

浙公网安备 331121020000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