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科教卫体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扶持中药材发展让“药山”变“银山”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提案中指出了我县中药材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约产业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为政策扶持不够,缺少龙头企业;行业布局 “小、杂、散、弱”,缺乏统一规划;产品精细化加工不足,销售渠道受制约等,剖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和许多宝贵意见。现阶段我县中药材产业正处在稳步发展阶段。
一、中药材种植历史
我县中药材起步比较晚,从2011年开始调查摸底中药材种植面积只有1000多亩,品种主要是以五加皮、红豆杉为主,年产量10吨不到,年产值只有几万元。近年来我县每年以20%等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到2019年全县中药材发展总面积14782亩(投产面积11500亩),实现总产量2249.6吨、总产值10024.45万元;平均单产155.3千克,单产值8716元,新增中药材面积2370亩。目前,全县形成了以皇菊、百合、覆盆子、五加皮、黄栀子等为药旅融合主导品种,浙贝母、三叶青、黄精等新兴品种为补充的中药材大健康产业化格局。
二、中药材政策情况
2018年我县继续按照青委发〔2017〕42号文件要求,对符合相应标准的连片发展中药材基地每亩补助500元和1000元不等。其中特别是对符合农旅融合发展规划要求,连片种植创意农作物200亩以上并建有旅游配套设施、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明显的特色农业公园基地,连续三年给予补助,每亩每年分别补助300元、280元、260元,该政策对我县药旅融合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据统计项目期间我县中药材主体申报建设省、市、县各类项目建设10余个,累积扶持资金500余万元,政策资金扶持结合项目建设,有效推进了我县中药材产业化进程。(跟很多兄弟县市中药材扶持政策相比较,我们产业扶持政策中等)
三、科技和协会支撑产业发展情况
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路:以“提品质、融药旅、增效益”为目标。通过提升种植技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狠抓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种植管理、技术培训和基地建设”。2019年在县供销社牵头下成立中药材产业协会,目前协会由于各方面等原因没有发挥真正意义上的作用。
在加强示范基地建设推广的同时,我们特别注重技术培训,总结推广生产经验,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普及率,使科技应用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20年5月12日在巨浦乡人民政府5楼会议室举办一期药稻轮作现场观摩及栽培技术培训班,介绍西坑模式和药稻轮作技术。2020年5月18日在舒桥乡全县共举办浙贝母良种繁育现场会。2020年6月15日-19日在丽水职业技术学校举办青田县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培训班,共有全县55名中药材种植户得到培训。
四、惠农增收乡村振兴情况
充分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水平。大多数药材品种在种植、采挖季节都需要较大的人工投入,比如百合、皇菊、金银花、覆盆子等,且大多基地都是企业、合作社等工商资本投入为主,惠农增收效果十分明显,特别是带动农村留守老人、妇女等在药材采收季节通过劳动增加收入,社会效益显著。如阜山乡皇菊基地的建设,使村民不仅可以出租土地获得收益,村里闲散劳动力还可以一年四季足不出户的在家门口打工挣钱,2019年阜山皇菊基地支付给当地的田租金及劳务工资600余万元;舒桥百合基地劳务工资每年200多万元,海口覆盆子基地70多万元等。全县中药材基地共带动农户3580户,促进农民增收达1000多万元。通过药旅融合示范推广促进了休闲养生、观光旅游等乡村振兴事业发展,社会效益显著。
五、加强品牌建设。
县境内现有的两家药材初加工生产企业,与我县种植的药材品种关联度很小,难以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带动模式。因此我县实际上形成了“卖药材,买药材”的单一模式,产品附加值低,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经济优势,也严重影响药材种植的产业化形成和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是我们一直的目标工作,与周边地区大型药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模式以获得资金、人员、技术上的支持。2019年7月2日,宁波英特药业有限公司与青田县中药材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0年5月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到金华森山(铁皮石斛)洽谈合作。提高产品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几年努力,把阜山皇菊、舒桥百合、青田五加皮等本地优势特色品种做大做强。
鉴于目前我县中药材基地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质量差;规模小;技术管理、机械化程度和市场信息相对落后。
一、今后五年发展规划:
指导思路和战略目标: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为践行“两山”理念,加快高质量绿色发展,以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解放思想、努力深化改革,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动力,产业建设和资源保护并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中药材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努力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快构建药源生产体系、中药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和中药产业服务体系,突出特色、创新驱动、强化责任、务求实效,形成强大、稳定、特色、生态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新格局,建立省内先进的生态中药材强县,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中药材强县为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势产区为依托,推进标准化种植为抓手,稳定种植面积,提高道地中药材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企业为主体,中药材黄菊、五加皮、白芨、浙贝母、百合、元胡、重楼、杜仲、铁皮石斛等大宗品种为重点,推动产学研合作研制中药新药和大品种二次开发、中药保健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中药科技创新核心功能板块为动力,GAP生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为载体,建立特色显明的中药材产业群;以做精做优产业、提升效益为目标,着力培育有优势品种、有技术储备的大企业集团,加快标准化仓储建设,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新业态。全力打造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产品制造、现代仓储物流及电商平台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链,做强做优中药材产业。
三、战略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中药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是:以中药产业现代化为目标,瞄准中药科技前沿,运用中药科技和生命科学最新成果,改造传统中药生产技术,实施集成创新和新药开发工程,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中药材种植和高端制造集聚区,形成生态特色鲜明的省、市级重点中药材种植、精深加工制造中心,到2025年实现建设省内生态中药材强县的战略目标。根据全县中药材产业规划,我县中药材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为:
1、建好省级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园区。
到2025年,建成省、市级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和优质示范园建设、中药材生产标准化省级示范园、中药材驯化繁育标准化国家级”3个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示范园(区),成为辐射周边8县区生态中药材创新工程,全面提高产业投射能力。“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和优质示范园建设”是衡量中药材基地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的一个综合评判。
2、提倡连产合作利益一体化,第一、二产业的融合发展。
只有保证农户受益,种植才有保障,所以在种植模式的上,我们提倡连产合作利益一体化,紧紧地把农民的利益和基地建设连在一起。第一、二产业的结合,农业种植工业化、科学化管理是药材种植业发展方向。到2025年发展方向是中药材工业化发展。引进1-3家药企,促进第一、二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上与基地建设相应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和种植历史的引领外,从品种结构、内在质量、基地建设投入等环节,使基地建设不盲目、不偏向、有效益发展,农业依靠工业是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3、提高产业药旅融合水平 使第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到2025年通过项目推广我县百合、皇菊、覆盆子、铁皮石斛等中药材品种基地实施药旅融合系列技术,以农事节庆观光节、旅游摄影节、农旅融合等系列措施,结合药膳开发等主题农家乐、农村民宿等建设来吸引游客,在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建设的同时,不断开发销售我县中药材旅游地商品来延伸产业链,提升我县中药材产业药旅融合水平。带动发展药旅融合乡村经济乡村综合体,促进全县药旅融合。
(1)打造皇菊公园。打造农旅融合胜地;华侨人口众多,欧式建筑密集如林,利于产业集聚;现县政府把阜山定位于农业旅游乡镇,全力打造“阜山欧式田园综合体”。阜山皇菊大花园项目是核心,建成后吸引游客赏花,带动农业、民宿、旅游综合发展。轩德皇菊有限公司总投资5000万元,对基地道路、水利、电线等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建成集旅游、观赏、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综合皇菊园1200多亩,建设皇菊加工厂2000平方米,青田中心城区皇菊体验馆1家200平方米,开发皇菊系列产品等。
(2)打造百合生态园。近年来,以中药材休闲养生百合园为主要发展模式,利用独特生态环境和中药材休闲养生百合园,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建以百合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农业示范区。依托舒桥乡政府等部门举办百合相亲节、“稻鱼之恋”旅游文化节、“百合学子”十岁成长礼活动等一系列活动,累计吸引周边游客到基地观光,以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
(3)打造“红色教育体验+绿色生态采摘的”红绿结合模式
万山乡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我县覆盆子产业发展较快,全县覆盆子面积将近10000亩,组织覆盆子大联盟合作,并在万山乡适时推出“红色教育体验+绿色生态采摘的”红绿结合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以“红”引人,以“绿”留人。
4、加强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
到2025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0.634万吨,总产值达到1.27亿元。其中: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0.9万亩,1000亩以上规模化种植基地3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0.35万亩;以美丽乡村建设中药材产业配套为重点,中药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建成黄菊、五加皮、白芨、浙贝母、百合、元胡、重楼、杜仲、铁皮石斛等道地、优质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0个,力争3个基地通过GAP认证。
5、创建道地特色药材品牌。
到2025年,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培育黄菊、五加皮、白芨、浙贝母、百合、元胡、重楼、覆盆子、铁皮石斛、黄精等11有市场竞争力的中药材产品优势品牌;应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培育中药生物制药新兴品牌;全力开展中药药品等新药实验和开发,建设中药材产业创新战略品牌;发展药、食两用新技术,确立特色品牌。通过道地药材品牌建设,形成我县特色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
6、扶持培育重点企业。
坚持内扶外引,扶持本地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采取“一对一”帮扶和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等措施推动快速发展。采取贴息过兼并、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途径做精做强。在轩德皇菊、浙江碧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家建立新型生产线同时,集中力量培育3-5个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药材高端制药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近五年销售收入能够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和项目,建立部门、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县内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通联系和“一事一议”机制,中药材产业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牵头负责,县、乡政府和各部门跟踪落实。
7、建立经营风险防控机制。
加强中药材行情预警,支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在中药材生产季节,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及时向药农发布有关信息,适时调整品种种植结构。对种植面积较大的中药材品种非理性上涨或者下跌,相关部门要及时分析研判市场波动原因,正确引导药农理性对待价格波动,避免盲目跟风造成经济损失。必要时,对大幅下跌而导致农民种植成本严重倒挂的优质中药材通过科学测算确定价格,选择重点企业进行收储,政府予以贴息支持。推行中药材种植保险,扩大中药材产值保险试点和保险补贴范围,加强政策研究,争取将中药材保险试点纳入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农业保险范围,规避种植风险与市场风险。
8.优化种植技术培训结构。
第一、重点开展道地等中药材(GAP)规范化栽培技术培训工作。第二、通过中药理论系统培训学习,掌握种植、加工关键技术,建立基地试验示范点,召开现场培训会、印发技术资料、开办广播电视讲座等形式,切实把生产技术送到千家万户,普及中药材产业规范化生产技术。第三、建立“中药材GAP培训基地”,实施中药材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开展中药材专业继续教育,坚持定期培训和日常培训同步进行,强化中药材高中级人才专业培训,突出技术骨干业务提高培训,普及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人员初级培训。第四、将培训考核结果纳入中药材栽培职业技能鉴定和从业资格准入管理,推进中药材种植技术规范化。第五、采用课堂教学和实地操作培训相结合的模式,突出中药栽培技术要点,使技术方法尽快融入生产过程,保证中药材生产者全面、系统掌握种植技术。对全县中药材重点乡镇,分层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农民培训,使药材主产乡村的科技培训入户率达100%。
9、加大产业宣传推介力度。
充分利用中央、县级和网络媒体,集中宣传道地中药材优势品种,营造大中药市场氛围,选择4-6个道地药材品种、3-5个优势产品,强策划、强推介;县内新闻媒体要支持中药材产业宣传工作精心策划宣传广告对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种进行宣传,在广告费上给予优惠。全县旅游景区、宾馆饭店、城市主街区、交通主干道要加大对本县中药材产业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历史和中医药养生保健的公益广告宣传,提升中药材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10、构筑中药产业集群四大板块。
到2025年,创建中药材产业四大领先板块:一是“中药科技创新核心功能板块”,整合与联合区域内“县职业技术学校、农科院人工育苗温室、制药生产要素和科技资源,形成中药科研、教育、良种繁育、推广示范、中药饮片加工为主的中药科技核心区,建成系统完整、技术领先的中药科研核心功能板块;二是“中药高端制药和精准制造区”板块,以提升轩德皇菊、浙江碧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先进制造和深度开发层次为主,建立中药高端制药和精准制造基地,辅之以“中药植物园、中药科技馆”为支撑的重大中药开发主体功能板块;划定中药材资源保护和良种繁育区域,三是“中药GAP标准化基地”板块,以阜山、舒桥、季宅、东源、吴坑为区域,建成大宗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基地生药原料板块。在建设主体功能板块的基础上,推动产业创新驱动进入省内先进行列,建成侨乡生态中药园区。
承办人:陈辉
联系电话:0578-6802506 13884334268
青田县农业农村局
2020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