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宙强委员代表农业农村委的发言
发言摘要: 涉农补贴是国家对农业从业人员的最大支持,但补贴制度存在漏洞, 部分涉农补贴补到了“刀柄”上,影响了乡村振兴的实施,建议要增强资金使用效益,完善补贴发放模式。
“政府补贴搞民宿,家家户户买床铺;日盼金子夜盼银,只见灰尘不见人。”政府下指标发展民宿,目的是为了加快乡村振兴,帮助农民致富。但事与愿违,“热”过一阵的民宿没能成为预想的民宿经济。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让农民感受到政府的温暖和关怀。2019年1-11月我县支农惠农资金支出逾7500万元。涉农补贴是国家对农业从业者的最大支持,对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老话说:“钱要花在刀刃上”。青田的杨梅网式避雨设施栽培补贴、松阳的秸杆利用补贴等等,有效推动了产业发展,化解了难题。但实施过程如果存在问题,即便好的政策也不一定带来好的效果。如到商场买彩电,借一张农民的身份证,就可享受政府“家电下乡”的优惠,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尽管国家先后多次对涉农补贴政策进行了完善,2018年针对补贴政策实施中的突出问题进行调整,取消了一批补贴,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仍然存在。下面,我们一并进行疏理。
过去靠“人头”,现在靠“变通”。多跑多给,不跑不给,有“人头”、关系好的人肯定多拿补贴,这是过去的“老黄历”。现在的情况是,如果不符合补贴标准,谁都给不了。换句话说,想要拿补贴,还得靠脑子活络,比如巧立名目包装项目、轮流坐桩假竞拍。为了拿补贴,一些企业把心思都花在了项目包装上,用的是暗术,玩是的花招。
过去是“香饽饽”,现在是“烫手山芋”。过去的涉农补贴好比“香饽饽”,人人都想要,户户都能分一点。现在不同了, 农户说,时间耗不起;干部说,责任担不起。一方面,因为涉农资金分散多个部门,多头申请、耗时不少,不少种养大户宁愿放弃申请;另一方面,由于审计追责制度逐步规范,而容错机制还没有完全跟上,致使不少涉农单位人员缩手缩脚,怕担责不愿接手补贴发放,涉农补贴成了名符其实的“烫手山芋”。
过去像“天女散花”,现在像“水中捞月”。过去,涉农补贴实行普惠制,目的是为了惠及更多农民。如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由财政直补到户。多年下来,地力补贴成了“养懒人”政策,不管农民种不种地、干不干活,补贴照领不误。如今涉农补贴更倾向规模化种养殖业和经营大户,像是看得见、捞不着的“水中月”。为了达到补贴政策所需配套资金的要求,一些经营业主不得不被动增加投资,办农场、搞基地、创示范。但农业得靠天吃饭,投入越大意味着风险越大、销售压力越大,不可避免的是,不少经营业主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滞销后血本无归,拿了补贴,赔了本钱,并非个例。
涉农补贴补到了“刀柄”上,其影响主要有三:一是政府的“真金白银”打了水漂,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影响;二是助长了造假经济。为了拿补贴,“挂羊头卖狗肉”,数字上去了,农民的腰包没有鼓起来;三是补贴制度存在漏洞,一些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没能成为直接受益者,挫伤了务农热情,影响了乡村振兴的实施。
为此,建议如下:
一、增强资金使用效益,让勤者富,让困者纾。要发挥涉农项目和资金在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水平。涉农资金要真正帮助到有发展需要的经营业主,扶持其做大做强,反哺农民促进增收。同时,要着力保障农村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扶贫济困,分配差别化。尽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提高自然灾害救济的比重,扩大政策履盖面,确保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的权益。
二、完善补贴发放模式,联合审批,简便易行。建议对涉农资金采取“一揽子”上报、“打捆”下达,确保资金分配公平、信息对称。要扩大宣传,让更多的农户知晓农业补贴政策,杜绝冒领套取补贴现象。项目申请实行“双向选择”即由政府选择发放对象、农户或企业选择补贴类型,避免农业“门外汉”为拿补贴而涉入农业,导致耕地“非农化”,农业不可持续化。此外,要完善干部容错机制,切实服务“三农”。加强涉农部门间的协调,上下联动,减少内耗,建议参照企业联合审批制度,最大程度地缩短审批时间,畅通运行管理。
三、提高农民增收能力,专业服务,融合发展。农业补贴政策为短期效益,非长久之计,要逐步转变涉农政策的扶持方式,重点保障对基础性、公益性、公共类建设的投入。积极培育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专业性社会化服务,拓宽支农项目和资金渠道,着力提高农民的增收能力,实现农业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