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辰(1873—1940),中将加上将衔,前敌总指挥。我国早期武装活动领导人,近代民主革命者。字星白,号乐天,七都北山张口村人。身材魁梧,师从小顺黄寮拳师叶培节,精搏击擅医学。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入江南陆军师范学堂,二十九年(1903)春毕业,受湖南巡抚赵尔巽聘为湖南省定字左旗教习,后任湖南将弁学堂监督(校长)兼总教习,又附设弁目学堂,训练初级军官,任陆军第二标第二营管带(营长)。后经黄兴、张伯纯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
不久应汤寿潜坚决邀请,返浙主持新军训练事宜,结识秋瑾、徐锡麟,并经秋、徐介绍加入光复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夏,两江总督端方邀其出任南京卫戍副司令官,适徐锡麟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而受嫌,调任苏州、江宁、无锡、镇江四府禁烟督办,星白自觉身处危境,于宣统三年(1911)春辞职挈眷归故里。
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公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消息遍布全国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九月十四日(11月4日)上海及浙江同日宣布独立。上海光复会,由陈其美(字英士)任军政府都督,浙江光复后,由汤寿潜任都督。此时,清军调动军队向武汉反扑,妄图扼杀革命。为了牵制清军,救援武汉,江浙革命党人决定尽快攻克南京这一江南战略重地。汤寿潜派朱瑞为浙军支队司令官,与沪军合力进攻南京,图解汉口、汉阳方面之危。另有钮永建率领的松江新军,亦参加攻打南京之役。但南京城坚固,形势险要,守将江苏都督张人骏、江宁将军铁良与军务大臣张勋,负隅顽抗,久战不克。
张星白闻讯,自家乡星夜驰杭,约浙军第八十一标管带(营长)叶仰高,同赴上海谒见陈其美,然后衔命于十月初八(11月28日)到马群,谒浙沪联军总司令徐绍桢,建议欲攻南京必须先攻取天堡城,以成建瓴之势。徐甚为同意,但下各将领均认为天堡城是天险,易守难攻,如冒险进攻,死伤必大,表示反对。初八晚,联军又集中火力,猛攻南京城垣,仍无结果。初九日,叶星白又向浙军支队司令官朱瑞请求组织敢死队,并自愿为队长,被采纳,支队参谋长吕公望下令悬赏招募骁勇之士,并明令发布赏恤专章四条:1、夺取天堡城之官兵,当叙功为攻取南京之第一功。2、夺取天堡城之官兵,事成后,官赏银圆百元,兵赏银圆五十元。3、遇有伤亡者,加倍怃恤。4、凡殉难者,在天堡城铸铜像,立纪念碑,刻官职姓名留世。
此令公布后,士气大振,得敢死队二百余人。浙军司令派张星白为“敢死队”队长,叶仰高为参谋。
十月初九(11月29日)下午,张星白率敢死队冒雨由孝陵卫上山,经过紫金山,遂将敢死队分为两支,分左右两侧向天堡城进攻。天堡城原是太平军保卫南京的堡垒,筑城堡于紫金山顶,地势险峻,堡垒坚固,内有清军江防兵一营,旗兵四百,炮十余门,机关枪四挺,布防严密。第二支队由叶仰高率领,由明孝陵圆通寺上山。张星白自率第一支队,由白骨坟沿东湾上中茅山。至茅山中部时,被守军发现,以炮射之,乃率部匍匐绕山后前进,超出紫金山后方,忽见第二支队士兵五六人,得悉第二支队已被机关炮击散,暂时不能前进。此时,清军炮火猛烈,以致浙沪联军后援部队想潜踪登山者,均趑趄不得前进。仅张星白率此孤军,攀岩援壁而进,至紫金山西部山坡时,被天堡城探照灯发现,枪炮齐下。张星白利用暗处,率众蜿蜒而进,晚八时始达天堡城东部与敌相持至十二时。敌军退至炮台东北两峰,叶仰高乃绕紫金山之南攻击右侧,敌军遂乱。张星白乘势率众攀登一小山头,并掳敌军十余人。时天气骤变,山顶风雨交加,寒风凛冽,登山敢死队在饥寒交迫中摸索前进,奋战至此,已是初十凌晨三时,士兵皆疲惫不堪。黑暗中,隐约见天堡城山顶守军尚有三、四十人之众,如侍机反扑,我军势难支持,欲寻叶仰高商议对策,但叶仰高已绕过南山无法联络,忽见排长周干来报,叶仰高猛冲敌阵,已中弹身亡。原来叶仰高第一个登上紫金山顶,肃清守敌,为后续部队扫清道路,并带领十名将士首先冲入天堡城,不幸,在清军反扑中,叶仰高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仅32岁。张星白此时痛切心肺,乃振擘大呼:“为叶参谋报仇!”各队员个个奋勇当先,沿岩谷曲踊前进,逐渐逼近天堡城,集中火力仰攻,毙敌机枪手,然后以白刃跃登炮台,与敌短兵相接,终歼顽敌,在黎明攻克天堡城,占领了炮台。随即升起革命军旗帜,急令所获大炮,居高临下,向南京城内北极阁(张勋指挥所)、太平门(清军了望台)、朝阳门、旗营、都督府等处猛轰。城内守军大惊,无心守城,浙军朱瑞等部遂攻入南京。经过一日两夜的激战,十月十一日(12月1日)早上五时,南京即告光复。此时距武昌起义仅52天,给武昌革命军减轻了巨大压力,武昌起义才得转危为安,辛亥革命终于取得成功。孙中山先生曾说:“汉阳一失,吾党又得南京以抵之,革命大局,因以益振。”
在攻击南京的战役中,“共毙敌军守将一员,官长十数名,士兵七百余名;我军阵亡管带一员,队官二员,兵士一百六十余名”(见《浙江近代史》第273页,1982年6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役中牺牲的青田籍士兵有一营前队副兵王松清、前队正目厉振雄,右队副兵詹得魁、七棚副兵徐上一等。浙军作战最勇,歼敌最多。联军总司令徐绍桢多次下令嘉奖浙军:“苦战竟日,大获全胜,将士奋勇,深堪嘉尚。”叶仰高勋为烈士,张星白荣立一等功。民国三十三年(1944)仲秋,蒋介石特颁赠张星白将军“建康功绩”匾额,悬挂于张口祖屋中堂。
南京战役后,陈其美邀张星白到他沪军任第二师第二旅旅长,松军总司令钮永建邀他任混成旅第一团团长。张星白与钮原是老友,他重友谊,去了松江。南北统一后,应浙江都督汤寿潜之邀,出任浙江沿海炮台总指挥官,兼外海水师帮统,整顿浙江海防。民国二年(1913),被任为大总统府少将军事参议,授予四等文虎勋章。不久离京回杭,袁世凯称帝前夕,张星白极力倒袁,劝浙江都督朱瑞独立,朱瑞不从。民国五年(1916),袁称帝,张星白联合同盟会员,并赴沪与陈其美相策应,在杭起义,驱逐朱瑞。新任浙江都督屈映光任命张星白为浙军高级军事顾问。民国六年(1917),北洋军阀杨善德率军攻入杭州,张星白被指为乱党,悬赏缉拿,乃避居上海,改名张乐天,以行医糊口。
民国六年(1917)十一月,革命党人为反对北洋军阀,在宁波宣布独立,张星白去宁波协助叶焕华、朱光斗等独立,事败后赴广州。1918年2月12日任护法军政府孙中山大元帅府军事参议,兼广州卫戍总司令部参议。同年4月奉孙中山命赴汕头与吕公望策动出师的浙军反正,被推为浙军指挥。1922年9月,陈炯明叛变,张星白奉命赴粤,任讨伐陈炯明之东路讨贼军参谋长。旋兼前敌总指挥,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国民革命军北伐时,任浙军第一路总指挥,负责温处一带军事,并维持地方秩序。1927年冬,西北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冯玉祥任张星白为第十九军军长,因故未就。次年冬,以年老为由,归隐故里,悬壶济世。
此后,在温州和家乡行医,亦以“乐天”为名,在“行医规则”木牌上写着“贫病不计酬金”。
1930年,红军第十三军经过青田白岩,当地富绅四散逃避,指挥员雷振(高升)仰幕张星白名,派人持函至张口邀请,并亲自到渡口迎接。由于张星白的影响,张口、妙后、叶段等村群众纷纷筹备饭菜馈赠红军。
1940年8月11日,张星白在故乡张口病逝,终年68岁。营葬五里外的泉山。民国二十七年(1938)立法院副院长叶楚伧题书“张公墓”,浙江省第九区(丽水)行政督察专员杜伟撰并书墓志:“上将衔陆军中将张公兆辰原配陈氏夫人又附女公子中央党部简任干事惠如女士寿域”。
张星白女儿张惠如,1892年生,早年创办上海敦仁女子中学任校长,后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委员会干事。抗日战争时,任青田县张口、北山中心学校校长、廉正(张口)乡乡长。1963年去世,终年72岁。
关于功克天堡城、光复南京的丰功伟绩,兹录几则评论于下,以见时人对张、叶的敬仰:
一、当南京光复后,张星白应松军总司令钮永建之命,撰写一份报告,详述攻克天堡城之经过,作为史料。当时除呈钮一份外,沪督陈其美及浙军司令朱瑞各有一份,前三份已无处可觅,其底稿一份,系1940年张星白身殁后由其女婿、缙云人王惟英于整理遗物时发现,王惟英曾在重庆歌乐山将此底稿送呈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副院长钮永建审阅。钮见后大喜说:“这份报告当年有一份给我的,不知道遗失何处,内容完全相同,确是星白的手迹”。又喟然而叹曰:“当年不是张星白拼命,南京久攻不下,辛亥革命能否成功,真有问题。我们今天能够在此享福,也可说是他打出来的。”
二、青田北山先贤杜师预(字左园)题《赠张星白》诗,对他的人生道路感叹尤深:
张君乐天,手造民国者也。郁郁不得志,变名而隐于医。诗以记之:
蛇矛丈八久投闲,天堡山头血尚殷。
闻道雄心时一露,醉中高唱过韶关。
沪滨妇孺说桐君,徒柳针茅日有闻。
岂信杏林三折臂,本来猿臂故将军。
英雄韬晦信多途,陡卷风云跳入壶。
看剑怕问医国手,挑灯细读活人书。
变名入市鸱夷子,谪处钞方陆敬舆。
火热水深民病久,囊中有药疗时无?
三、杜师预先生又有诗吊叶仰高,文曰:
西湖有南京阵亡将士墓,其第一人叶君子(芝)峰,门下士也,感念旧情,凄然成咏:
金陵一战策奇勋,谁料幽明即此分。
遗恨空埋三尺剑,孤山忧郁满湖云。
中原自后滋多故,国是无堪报与闻。
一事聊为君慰藉,魂归长傍岳王坟。
附:叶仰高简历
叶仰高(1880—1911),我国早期武装起义领导人,原名高鹰,字芝峰,清光绪六年(1880)生于与北山张口毗邻的景宁县小顺黄寮村(过去属青田)一个贫苦农家。自幼聪颖,六岁能熟诵《三字经》,十一岁从长兄去青田八都入屏川义塾,在那里住了五年,读完四书五经,喜爱《左氏春秋》。十六岁丧父,其兄改馆青田北山,叶仰高继续求学,师从杜师预。这时青田从军者甚多,叶仰高在这里选定了弃文习武的道路,应募入练军营,后来入江南武备学堂,为报国救民,勤学苦练。
1906年东渡重洋,留学日本宪兵学校,加入光复会、中国同盟会。学成回国后,积极参加国民革命,经常在上海、广州、黑龙江等地组织革命活动。辛亥武昌起义,叶仰高返浙策动响应,光复浙江时,参加敢死队。浙江军政府成立后,历任司令部执法官,尚武队管带(营长),浙军第八十一标管带。1911年11月,“江浙沪联军”组成,被任命为联军司令部参谋。11月28日在光复南京,攻克天堡城的战役中,叶仰高任敢死队参谋,第二支队队长,在关键的战斗中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身先士卒,壮烈牺牲,年仅32岁。
南京政府成立后,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在天堡城建立“辛亥革命联军阵亡纪念碑”,“浙军纪功塔”,叶仰高均名列首位,孙中山曾赐吊祭。天堡城攻下后,浙军司令官朱瑞下令,凡原籍浙江之阵亡者,均运回杭州,营葬于西湖之南高峰,并立碑勒名纪念,碑上第一名即叶仰高。在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将“南京阵亡将士墓”迁到杭州龙井附近的南天竺下,叶仰高英名列墓碑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