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汝谐
发布时间: 2010-04-12 10:25:47    文章来源: 青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点击数:  作者:   

    生卒:郑汝谐(1126-1205年),字舜举,字东谷居士。原出生青田芝溪,后迁居青田县城。
   
  学历: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中进士。
   
  经历:乾道四年(1168)4壬两浙转运判官,江西转运付使,大理寺少卿,信州大守,任宗正少卿,吏部侍郎、徵猷阁侍郎。
   
  郑汝谐于青田县城人。
   
  他自幼勤奋好学,通晓经史兵法,常以天下事为己任,绍光二十七年(1157年)中进士。
   
  乾道四年(1168年),授任两浙转运判官时,浙东一带连年干旱,百姓苦于灾荒。官府政事荒置杂乱,他到任体察民情,抚灾扶贫,百废俱兴。后转任江西转运副使,正遇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州黄邵因母丧,不顾当时财政短缺和百姓贫困,竟私用公款造豪华棺梓,大办丧事,肆意挥霍,影响很坏。郑汝谐不徇私情,予以揭露。朝廷以他廉洁奉公,晋为大理寺少卿。不久,适遇爱国词人陈亮,因针砭时弊,力主抚金,驳斥“理学”,遭到权贵的嫉恨,视为“狂怪”,被诬入狱。台官谕监司选酷史严刑审讯后,仍无所得。一家六十口面临满门抄斩之危。
   
  郑汝谐受理此案后,认为此陈亮是天下奇才,“国家若无罪而杀士,上干天和,下伤国脉矣!”坚决驳斥诬告的不实之词,上奏宋高宗,终于使冤案得到昭雪。后郑汝谐升吏部侍郎。陈亮怀着无比尊敬和感激的心情,撰函致谢。淳熙十二年(1185年),郑汝谐任信州(今江西上饶西北边)太守,与当时遭贬退居信州的辛弃疾结为知己,常以诗词唱酬。辛弃疾称他为“老子胸中兵百万”。
   
  第二年冬,郑汝谐奉诏赴京,经丞相洪适的推荐,任宗正少卿(皇族事务机关的长官)兼右文殿修撰。偕其子郑如冈出使金国,持节力争,面折强敌,一时震动了朝野,爱国志士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宋孝宗特作《宗正少卿郑汝谐奉使回转官教》御文相慰,尊称他为“老师宿儒”,以春秋使聘之际的叔向,子产不辱使命之事相比,并亲书“郑汝谐而能慧”于御屏,高度评价了郑汝谐的政绩。不久,晋升为徽猷阁侍郎。
   
  郑汝谐十分关心故乡村民的疾苦和公益事业。当时,“青田县之四环亦山也,多滨溪结屋,覆以茅茨,溪之下游委注江海,江风飘发无时,火灾间作,居民病之。”以致民力日瘁,民俗日陋——懔懔苟幸朝夕之安,如不知有生之乐。郑汝谐首提“造瓦易茅”的主张,可青田地瘠民贫,何以易矣!为此,他写信与处州知府范成大,请拨群帑之余相援。荡成大与郑汝谐同科出身,相交尽厚,毅然应允,决定先拨四千缗?本来有了这些款项可开展造瓦易茅的工程,恰在此时(乾道四年1168年)郑汝谐被任命两浙转运判官,无暇顾及。直到庆元初,他以徽猷阁待制裁告老还故里,才重议此事。此时,范成大已调京城,知州知府赵善也坚持对青田造瓦易茅之事十分支持,决定将青田县上缴的木材税收拨作造瓦易茅之资金。郑汝锡为此奔走操劳。从庆元二年(1196年)六月开工,次年九月竣工,从此,蕞尔井邑,崭然一新,火灾锐减。
   
  庆元二年七月,郑汝谐又倡议将城西水碓坑木桥改造石桥,名为“永济桥”。还在自己的家园创建介石书院,便于村民就读。
   
  郑汝谐一生好学,才识渊博,对儒家经义研究精深,不迷信程颢程颐和朱熹等的理学权威。他著文倡议,总是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异议,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儒家道义。他是当时一名有名的学士,有“先师”,“先圣”之誉。著述有《东俗易翼传》二卷,《论语意原》二卷,清《四库全书》收录之。他的诗文收录在《东谷集》十卷里,可惜后来失传。零星的有载于诗话野史。
   
  他的《题盱眙第一山》,当代出版的《宋代绝句六百首》、《千首宋人绝句校注》等书皆有收录,备受推崇,是宋人的佳作。其深沉悲壮的爱国主义激情,被后世称作“纯以劲直激昂为主,然忠义之色,令人起敬,未尝非诗之正声矣!”开禧元年(1205年)卒于青田,敕葬青田海口山。赠封“开国伯”,祀为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