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务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计划系统 >青田县统计局 >统计数据 >统计分析
首页
前三季度青田县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情况分析
索引号: 002652715/2018-11673 发布机构: 青田县统计局 发布时间: 2018-10-25 00:00:00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2018年前三季度,在全县经济平稳增长,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全县“四上”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稳步增长,但在不同行业中职工工资收入状况仍存在较大差别。

一、总体情况形势分析

前三季度,全县“四上”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39331元,同比增长4.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7722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579元,增长4.2%;其中“四上”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3630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3954元,增长10%;四上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3630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3669元,增长5.58%

2018-2017年前三季度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对比

 

2018(元)

2017(元)

增速%

四上企业单位

39331

37795

4.1%

四上非私营

43630

39676

10.0%

四上国有单位

69377

65708

5.6%

四上其他单位

42031

38498

9.2%

二、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平稳增长,行业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十九个行业中,十一个行业平均工资增长,其中六个行业为两位数增长,增速最快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65.5%。其中全县“四上”企业单位平均工资排前三位的分别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52917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93568元,采矿业60936元。全区“四上”单位平均工资最低的三大行业是住宿和餐饮业28445元,建筑业28452元,教育业32358元。最高与最低的差距为5倍多,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较大。

2018年前三季度从业人员平均工资

 

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元)

本期

上年同期

增减绝对数

增长率(%

总计

39331

37795

1536

4.1

  (一)农、林、牧、渔业

 

 

 

 

  (二)采矿业

60936

38125

22811

59.8

  (三)制造业

40082

39264

818

2.1

  (四)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93568

89167

4401

4.9

  (五)建筑业

28452

27072

1380

5.1

  (六)批发和零售业

37715

31298

6417

20.5

  (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6415

46219

10196

22.1

  (八)住宿和餐饮业

28445

26907

1538

5.7

  (九)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36446

43560

-7114

-16.3

  (十)金融业

 

 

 

 

  (十一)房地产业

51697

46515

5182

11.1

  (十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3503

28500

5003

17.6

  (十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52917

113158

39759

35.1

  (十四)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十五)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27861

-27861

-100.0

  (十六)教育

32358

39403

-7045

-17.9

  (十七)卫生和社会工作

60934

 

60934

 

  (十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49200

29704

19496

65.6

  (十九)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三、主要问题

1、收入分配差距依然明显。不同经济类型的单位职工工资收入差别明显,行业间职工工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劳动密集型行业经济效益较低、职工工资收入得不到有效改善。

2、第三产业整体平均工资增幅大于第二产业。2018年三季度第三产业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852元,增长15.8%;第二产业与上年同期相比只增加了646元,增长1.7%;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三季度平均工资增速由2017年的10.9%下降至今年的1.7%,第二产业整体发展放缓。

四、对增加从业人员劳动收入的建议

1、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对具有发展前景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企业预以政策扶持,把它们作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来进行培育,实现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2、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健全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切实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规范企业工资分配的制度环境,完善社会政策托底功能,激励企业合理提高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

3、多措并举推进创业就业。着力培育创业主体,强化“四众”平台建设,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逐步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