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实施青田农业“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一年来,青田县农业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农业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指导思想,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快生态精品农业转型升级,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五水共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相关工作,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有序推进农业各项工作。预计2016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2.3亿元,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2.5 %,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10%以上。
一、2016年工作实绩
(一)落实政策稳定粮食生产。将稳粮作为第一要务,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整出台了青田县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种粮大户每亩补贴提高至300元。做好水稻良种推广指导,新型农作制度推广面积2.196万亩, 水稻主导品种推广面积6.3万亩,新增旱稻面积3700亩亩,完成了2万亩的粮食功能区建设规划修编工作。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分别在仁庄、阜山、章村建立3个水稻高产创建千亩示范片,总面积3550亩。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8.76万户、补贴面积15.68万亩、补贴金额1110万元,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6.4万亩,总产量达到5.4万吨。
(二)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稻鱼共生、青田杨梅、茶叶等主导产业,加大扶持发展蔬果、中药材、畜禽等多样化精品农业。稻鱼共生:重点推广“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等新型农作模式,完善总投资1500万元的稻鱼共生博物园建设,实施了稻鱼亩产值五千元、发展面积五千亩的“双五千”工程,稻鱼共生总面积达到4.3万亩。开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生系统”新十年规划编制,做好6月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来青考察接待。青田杨梅:种植面积稳定在11.6万亩,其中投产面积8万亩,产量3.5万吨。开展了杨梅单株网室避雨栽培1100顶,较露地栽培优质果率增长31%以上。与市农科院合作,开展了全省首创的穹顶杨梅栽培试点工作,商品果率等技术指标都明显提升。茶叶:列入县农业主导产业,做好老茶园的低效改造,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500亩,引种了20亩黄金芽新品种,茶园面积1.75万亩、产量328吨、产值达1800万元。蔬菜: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引导发展城郊蔬菜、高山蔬菜,蔬菜面积达到7.5万亩、总产量15.4万吨,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中药材:新增中药材基地450亩,新建市级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1个,总面积达8082亩、总产量1883吨,生产规模稳步扩大,种植品种呈现多样化。
(三)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加快建设美丽生态畜牧业的通知》、《青田县生猪散养户“一县一策”污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并联合县治水办、县环保局等部门开展“回头看”、“大排查、大整治”、“百日环保执法”、“环境整治百日攻坚”等系列活动,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违法行为。目前,全县保留的38家生猪养殖场全部完成了污染治理并通过了验收;全县141家存栏5-49头生猪散养殖户全面完成污染治理工作,其中关停31家,整治提升110家;2016年全县共拆除畜禽养殖场户147家,拆除栏舍面积9.28万平方米,拨付补助资金429.965万元;鹤城畜禽粪便处集处理中心建设完成,腊口青竹园、海口欣宏源、船寮科源3家美丽牧场创建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建立了全县畜禽养殖场三级网格化巡查网格,落实专人监管,对规模畜禽养殖场实行每周巡查,实现长效管理。同时,利用山区资源优势,鼓励发展草食动物养殖,推进牛、羊、兔等草食动物养殖产业发展,现有万只以上兔场2家,300只以上羊场3家,100只以上牛场1家。大力实施蜜蜂产业振兴计划,在温溪镇大尖山、高市乡黄镇村等地创建特色蜂旅结合产业振兴基地,新发展蜂箱300多箱。第四季度全县生猪存栏4.42万头,出栏10.16万头;牛存栏6189头,出栏6558头;羊存栏2.09万头,出栏2.2万头;家禽存栏36.46万羽,出栏53.81万羽;兔存栏1.89万只,出栏4.1万只。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制定出台了青田农业“十三五”规划稿,明确未来五年农业发展方向;组织修订青田县生态精品现代农业扶持办法及补助标准。启动省级栖霞山农业现代园区景区化提升、青田杨梅产业集聚区和小舟山创意农业、仁庄稻鱼共生两大特色农业强镇建设工作。积极落实生态精品现代农业“912”工程,新增生态精品农业示范乡镇3家、示范主体28家、农产品20个。依托资源优势和华侨资本优势,广辟招商引资渠道,完成实际到位资金1.21亿元,新增农业招商引资1.05亿元。加快农业项目建设,对实施的省级现代农业、山区经济等18个项目进行了验收,项目计划总投资2850万元,其中省财政补助资金811万元;新申报省级现代农业项目1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3个、山区经济项目13个,项目总投资达2898万元,财政补助885万元。完成农产品加工园区实际供地100亩。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业机械化水平及农机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全年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具707台,受益农户634户,推广设施农业设备1319亩,完成水稻机耕面积6.35万亩,水稻机插面积720亩,水稻机收面积5600亩,水稻集中育秧面积870亩。开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监测工作,申报3个符合条件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首次将科技示范户培育工作搬到线上农技通手机APP,完成浙江农林大学定向招生计划,共招生定向培养本科生5名,农广校招生中专职业畜牧专业51人,开展农技人员知识更新333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专业农民技能培训27期、培训1418人。
(五)抓好农产品营销。承办了青田杨梅开摘节、青田县生态精品农业旅游体验活动周、田鱼文化节、油菜花主题音乐节、开犁节和稻香鱼肥农事体验活动等农业节庆活动;组织企业参加了丽水新春农博会、2016丽水生态精品农业博览会、国际农产品交易周、浙江省农业博览会和上海农博会等农业展会,推广我县名特优新农产品知名度。2016年11月24日至29日,省农业博览会期间在展会核心区展示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和稻鱼米等特色农产品,5万余位杭州市民参观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和文艺表演,并受到了省委夏宝龙书记等领导充分肯定,省市县各类媒体高度关注,广大市民纷纷观赏,田鱼王和“稻鱼共生系统”在农博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六)持续推进农旅融合。制定青田县美丽田园五年建设方案(2016-2020年),全力推进3条农业景观带即瓯江风情景观带、稻鱼共生景观带、创意农业景观带建设,新增了4个休闲观光农业区点,高市乡洞背-伯温古村被评定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积极探索新常态下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方式,务实做好农旅融合文章,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累计建成22个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区点、25家示范性休闲家庭农场,这些面向旅客销售农产品的主力平台全年接待游客达42.2万人次,全年旅游收入2869万元。提请县政府出台《青田县加快推进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三年行动计划》,全县新培育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生产经营主体17个,转化农产品旅游地商品19个,其中“丽水山耕”区域公共品牌使用产品新增9个;建成4个旅游地商品营销购物点;市级以上农业主体农产品电商普及率70%,市级以上农业主体质量安全追溯覆盖面60%;农产品旅游地商品占农业一产产值比重10%以上,旅游地商品年销售收入达0.675亿元。从土货到品牌农产品,再到旅游地商品,我县已在农产品借风景走向大市场的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初显成效。
(七)推进农业面源治理。加快推进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完成沼液利用量5.82万吨,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1%,没有发生秸秆焚烧污染环境事件,“一控两减四基本”工作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制定出台了《青田县农药废弃物回收处置设施意见》,向农业示范区、农业园区发放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桶150个,回收处置农药废弃包装物20吨。根据耕地力和作物需肥要求,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和冬绿肥种植,有效减少化肥使用量,全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2.08万亩;不合理施用化肥减量126.4吨;推广商品有机肥6035吨、应用配方肥2006吨;验收新增耕地地力培育和耕种管护项目25个,面积1.38万亩。在阜山乡建立1个千亩水稻肥料减量增效示范方,在方山乡建立1个500亩水稻肥料减量增效示范方,在仁庄镇、阜山乡、方山乡共落实水稻配方施肥田间试验点4个。完成12个土壤污染监测点的前期布点工作,500个土样检测的采集正在进行中,“两区”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达到100%。
(八)严抓农业安全生产。启动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工作,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两推两打”、“三大一严”等行动,共定性检测蔬菜、水果、茶叶、蔬菜制品、熟食等农产品(食品)共3143批次,合格率为98.5%,开展农药残留定量检测共400批次,合格392批次,合格率为98%;配合完成省级农产品、畜产品例行抽检 90批次,完成市级农产品、畜产品监督抽检62批次,抽检合格率均为100%;新增有机产品认证4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个,“三品认证”总数分别达到8个、3个、62个;农业标准化程度达到63.06%。深入开展春、夏、秋季农业执法行动,抽检农业投入品96批次,立案查处21起违法行为,罚没款总额14.03万元,拔除零星种植罂粟植株138余株。深入推进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对26家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建设单位进行提质建设。结合“青田杨梅”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一品一策)工作,全省首创了青田杨梅质量安全“五户联保”工作,形成了“梅农自治、相互监督”的监管新模式。全面完成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并在全省率先开展生猪养殖环节投入品监管工作。加强植物疫情防控工作,没有新疫情传入。开展了护航G20农业安全生产大排查工作,农业安全形势保持平稳。
(九)强化农业经营管理。落实省委巡视组整改意见,出台《青田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深入开展农村集体财务专项检查和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三务”公开专项治理工作回头看检查,发出整改通知书21份。采取委托中介审计的方式,对140个行政村开展农村财务“三年一轮审”工作。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早谋划早部署、科学统筹、分解指标,全县31个乡镇(街道)407个村(试点7个行政村除外),已有31个乡镇318个村完成外业地块指认,302个行政村完成内业抠图,面积达13.7万亩,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率达到90.03%。新增农村产权交易82宗,开展农村产权评估30宗,发放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90本。
二、2017年农业工作思路
回顾全县农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总量投入不足,支农投资渠道较多,有限的资金分散在多个部门,不能形成合力,同丽水的兄弟县市相比,财政支农力度不够,农民和涉农企业贷款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二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我县“九山半水半分田”,先天条件不足,农业产业“散、小”局面仍还得到根本改变,稻田养鱼、杨梅等产业虽有较高知名度,但规模还不够大,而且千家万户分散经营,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三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存在农业专业干部断档的趋势,特别是乡镇农技人员严重缺编,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农技推广后继乏人,影响了农业工作的连贯性;四是农产品销售没有形成专业市场,网点的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营销还处于被动销售的“附带品”阶段,主动推销能力和意识都不强,大量优良生态农产品没有进入销售网点。
一是充分认清青田农业的产业优势。一方面,我县生态资源丰富,优越的山地气候条件,为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方面,我县把旅游商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打造,特别青田高铁通车后,青田的旅游业、商贸业发展迎来井喷,让生长在山野里、田地间的农产品变身旅游商品,给农旅融合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第三方面,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我县稻鱼、杨梅等主导产业集中连片开发,为“十三”期间推进农业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形成规模效益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提升主导产业,推进全链开发。高举生态精品农业大旗,坚持立足一产、接二连三,努力形成链式联动及放大效应,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生态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途径。稻鱼产业:加强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实施多点多户保护青田田鱼基因多样性。实施粮食功能区提升、水稻产业提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稻鱼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动稻鱼共生产业向休闲观光农业转型,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龙头支撑,借助“青田田鱼”品牌效应,提升带动“稻鱼米”销售,实现由“稻鱼共生”向“稻鱼共赢”转变。杨梅产业:以鹤城、瓯南、仁宫等连片区域为核心,稳定现有11.6万亩种植面积,通过高接换种适当增加早熟品种比重,拉长市场供应期;加强采后冷链贮运、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并做好供需对接,扩大青田杨梅市场占有率,努力打造全省杨梅种植优势产区。茶叶:以青田西部章村、黄垟等区域为重点区域,推进老茶园改造和新茶基地开发。围绕“建设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营销品牌化”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品种,重点主推黄金芽等优良品种,发展“青田御茶”县域茶叶公共品牌,推动茶叶精深加工,做大做强青田高山茶叶产业。其他产业:多样发展蔬菜、水果、畜牧、中药材等其他产业,促进与主导产业共同可持续、健康发展。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依托,以特色果蔬、茶叶、糕点面食等加工为重点,切实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在破解“三农”问题上的“四两拔千斤”作用,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创业增收。
三是夯实发展基础,创建两区一镇。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提升改造,做足“集聚、特色、精品”文章。在青田东部创建以栖霞山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为基础、以杨梅等产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集聚区;紧密结合现有工业布局,稳步有序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打造特色鲜明、品牌响亮、带动力强的“一区四园多点”发展格局;以农旅融合、产业融合为主线,积极推动小舟山创意农业、仁庄稻鱼共生两大特色农业强镇创建。
四是突出生态循环,优化发展环境。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以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建设为抓手,组织实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工程,形成点线面加快推进的发展格局,争取到2017年建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同时,推进畜禽生态养殖提升行动,严格实行畜禽禁限养制度,强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分类分步开展年存栏50头以上的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和生态化改造提升,积极推进水禽旱养和林下养殖,到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修复改造和标准化提升。
五是健全市场体系,提升品牌影响。加大主体培育和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加强农业项目招商,鼓励侨商、青商、华侨回乡创业或投资开发农业。加强农业品牌培育工作,大力宣传中国杨梅之乡、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等金字招牌,精心培育和使用好“青田御茶”、“青田田鱼”等公共品牌,在“山鹤牌杨梅”基础上充实更新“青田杨梅”品牌,并充分利用“丽水山耕”区域公共品牌的平台,继续培育一批市场效应好、知名度高的企业品牌,积极创建一批省级及以上农产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重点支持农产品展销中心建设,培育提升白浦杨梅交易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支持农村田头市场、农村电商代销代购网点建设,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旅游地商品生产、转化、营销和监管体系。
六是五五五二仍提质产管环节,保障质量安全。围绕“产管并重促提质,安全放心美生活”目标,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生态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建设,继续提升杨梅质量安全“五户联保”的“梅农自治、相互监督”的监管新模式,并将此模式推广到其他种养业。实施最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完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强资质审查,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许可。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和农业投放品100%纳入监管范围,争取2018年年初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