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总体看,全县经济平稳增长,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201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1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7.8%,增速高于全国(6.7%)1.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7.5%)和全市(7.1%)0.3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2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118.0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4.1亿元,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9:56.1:40.0,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达到40%,“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经济基础不断夯实,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1、农林牧渔业稳中向好。2016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6%,增速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实现农业增加值5.7亿元、林业增加值1.1亿元、牧业增加值0.8亿元、渔业增加值0.5亿元,分别增长0.1%、7.4%、8.5%、14.6%。粮食生产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4万亩,增长5.1%,粮食总产量达5.4万吨。加快发展精品农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稻鱼共生、青田杨梅、茶叶等主导产业,加大扶持发展蔬果、中药材等产业。稻鱼共生总面积达到4.3万亩;杨梅投产面积8万亩,产量3.5万吨;茶园面积1.75万亩、产量328吨;蔬菜面积达到7.5万亩、总产量15.4万吨;中药材基地总面积达8082亩、总产量1883吨,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大力实施蜜蜂产业振兴计划,在温溪镇大尖山、高市乡黄镇村等地创建特色蜂旅结合产业振兴基地,新发展蜂箱300多箱。
2、工业经济平稳发展。2016年,全县完成规上工业产值392.2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90.3亿元,增长8.1%,增速位列全市第三,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产值和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继续位列全市首位(市区除外)。其中,高新技术增加值20.2亿元,增长15.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6.8亿元,增长14.9%,增速均列全市前列,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6和6.8个百分点。
主要行业贡献突出,主导行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及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拉动作用显著,三个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3%、44.8%和15.5%,三个行业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89.6%,拉动规上工业增长7.3个百分点。同时,受青山钢铁部分产能转移搬迁影响,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8.8%,一定程度拖累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从企业规模看,全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66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7家,5-10亿元企业10家。
服务业分行业增加值增长情况表 |
3、服务业占比提高。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4.1亿元,增长9.6%,占GDP总量的40%,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首次突破40%,服务业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7.7%,现代服务业发展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分行业看,各行业增长快慢不一,其中:其他服务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为19.6%,对服务业增长贡献率为66.4%,其次批发和零售业增长7.6%,对服务业增长贡献率为17.9%;其他几个行业增速相对较缓,对服务业增长贡献有限。
行业 | 增加值(亿元) | 增速(%) |
第三产业 | 84.1 | 9.6 |
# 批发和零售业 | 18.5 | 7.6 |
住宿餐饮业 | 4.8 | 6.1 |
交通运输业 | 7.5 | 3.5 |
金融业 | 13.9 | 4.5 |
房地产业 | 9.1 | 0.1 |
营利性服务业 | 8.5 | 40.7 |
非营利性服务业 | 21.8 | 12.8 |
(二)三驾马车稳步增长,消费市场更加繁荣
1、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2016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8亿元,增长13.2%,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居全市第四位。投资保持快速平稳增长,主要得益于基础设施投资的拉动,在千峡湖北山旅游度假小镇、水利枢纽工程、天然气输气管道等项目加快推进带动下,以及瓯江航道整治工程丽水段(船寮镇黄言村-温溪镇驮滩上游)、57省道青田瓯南至油竹段改建工程、高湖镇新区基础设施工程等项目顺利实现开工,全县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3.3亿元,占投资总量的50.7%,增长23.8%,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31.3亿元,增长19.0%,扭转上年负增长态势。制造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减缓,全年分别增长1.1%和3.1%,增速较上年有一定程度回落。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78.2亿元,增长23.6%,占全部投资比重由上年的57.3%提高到本年的62.6%。
2、消费品市场积极增长。2016年,我县消费市场较为活跃,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1亿元,增长13.0%,增速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2亿元,增长17.0%,增速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实现城镇消费品市场零售额68.3亿元,增长13.2%,乡村消费品市场零售额18.8亿元,增长12.2%。全县全年实现餐饮业零售额15.6亿元,增长16.5%,实现零售业零售额71.5亿元,增长12.3%。
3、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2016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42.9亿元,增长13.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其中,进口总额7.5亿元,增长19.7%,进口总额列全市首位;出口总额35.3亿元,增长12.3%,进口、出口增速均列全市第六位。
(三)财政收支较快增长,金融存贷款稳步提升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2016年,全县累计实现财政总收入24.2亿元,总量继续位列全市第一(市区除外),比上年增长8.5%,增速列全市第四位,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0亿元,增长7.2%,实现地税税收收入11.5亿元,增长5.3%,各税种增速升降不一,其中,增值税2.7亿元,增长7.4%,改增增值税0.8亿元,增长5.1倍,受营改增影响,营业税出现大幅下滑,全年增速下降43.9%。国税税收收入11.7亿元,增长31.2%,增速位列全市第一。2016年,全县实现地方财政预算支出42.5亿元,增长22.2%。其中,教育支出增长9.5%、文化教育与传媒支出增长10.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5.9%、医疗卫生支出增长7.4%、交通运输支出增长131.8%。
金融存贷款稳步提升。2016年末,全县金融系统人民币存款余额为468.4亿元,总量比年初增加73.7亿元,增长18.7%,增速列全市首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36.4亿元,增长25.5%。金融系统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23.3亿元,增长4.4%,存贷比为47.7%,较上年回落6.5个百分点。
(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2016年,全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93元,增长9.9%,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30元,增长10.1%,增速位居全市首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96元,增长9.5%。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经济发展减缓,后续增长乏力。产值方面:2016年,全县规上工业产值下降0.3个百分点,这是近年来我县首次出现负增长,主要原因是我县工业主导行业之一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值出现下滑,受全国钢铁行业形势低迷,产能过剩,去产能举动频繁,钢铁价格持续下跌,导致产出大幅下降,2016年该行业产值下降12.4%,为我县主导行业唯一增幅出现下降的行业,拖累规上工业增长4.9个百分点。产能排名第二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也在低位增长,全年仅增长2.6%。增加值方面:由于2016年降雨量充沛,给发电企业带来了充足的产能,由此带动规上工业较快增长,但同时也导致2016年基础过大,将拖累2017年水电行业增长,进而影响2017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
2、大项目拉动作用减少,投资在库存量不足。一是大项目拉动作用减小。2016年,全县在库项目共260个,其中5000万以上项目65个,累计完成投资47.9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38.4%,比上年下降5.2个百分点,对投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二是投资存量不足。2016年,全县在库项目累计完成投资占计划总投资的67.9%,其中,5000万以上项目累计已完成投资占计划总投资的58.9%;5000万以下项目累计已完成投资占计划总投资的97.1%。同时,5000万以上项目65个,仅占全部在库项目的25%,新增大项目偏少及投资存量的不足势必影响投资的发展后劲。
3、新增企业明显下降,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增长点。2016年全县“四上”新纳入单位33 家,比上年下降37.8%,单位数量减少和增速均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分行业看,主要是工业企业数量大幅减少,本年新入库企业仅3家,远低于上年入库36家。其中,本年新开工单位仅为7家,比上年下降50%。
总的来看,2016年,我县经济运行总体处于合理区间,基本完成年初预定目标,部分指标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如现代服务业保持较快速度增长,消费市场持续回暖,进出口和进口总值保持全市前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指标持续向好。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宏观发展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依然维持缓慢复苏格局,增长低速的格局不会改变;从国内看,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经济筑底企稳的基础尚不稳固,供需结构性矛盾亟待缓解,宏观经济增长仍处于“L”型底部。2017年,我县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全县上下需要继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保障我县经济运行继续保持稳中有进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