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 调整步伐 给生态工业发展设置“缓冲期”

发布时间: 2017-02-24 10:46:40     文章来源:青田
领导照片: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发展“绿色环保、高效低耗、高端低碳”的生态工业势在必行。为助推我市生态工业发展,青田县政协经济委日前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本地生态工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调研,通过召开生态工业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的形式,与涉工部门负责人、工业企业代表进行深入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现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我市生态工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以青田为例看全市生态工业的发展现状

受宏观经济影响,青田县工业企业持续低迷。今年以来,工业企业发展步入了新增产能断档、后续增长乏力、存量企业难保的严峻困难时期,这也是我市工业发展现状中的一个缩影。

一是工业经济基本面持续恶化。尽管上半年在水电行业的拉动下,实现了“半年红”。然而“靠天吃饭”非长久之计,进入7月之后,在市场竞争加剧、产能过剩、高管及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均大幅上涨等多重因素的挤压下,一大批中小型重点企业陷入了发展困境,有的面临破产停产、有的在夹缝中求生存,甚至还有的努力地“垂死挣扎”。今年1-7月份,全县67家亿元企业中有34家企业累计增速为负,且负增长企业面呈继续扩大趋势,其中已有3家重点企业破产。工业投资大幅下滑,特别是工业技术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从2015年的73.19%下降到52.51%。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青田县规上企业中已有70多家企业破产,减少产超过60亿元,各工业园区内闲置厂房激增。

二是政府扶工苦无良方。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近年来,青田县政府开展“克难题补短板合力扶工”大行动,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快生态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生态工业发展负面清单》等涉工扶工政策,在为企业减负的同时鼓励企业生态发展和科技创新。然而,青田县和我市各地一样,山多地少,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瓶颈制约着生态工业的发展,也让许多扶工政策和举措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而无法落地。同时,随着结构的深度调整,企业投资成本和风险进一步加大,业主投资意愿骤减,政府失去了“选商”的主动权。从八十年代政府低门槛的“招商引资”到九十年代高门槛的“选商选资”,再到近些年难落地的“招商引资”,似乎又重回了老路,现象的背后可见政府之无奈。招商难,增量更难。近些年,新增产能严重断档让青田工业经济增长成了无水之源,工业发展陷入了困境。近三年,青田全县除瑞浦科技、卓业能源等三个大项目成功落地并实现产出外,再无其他大项目落地。2016年年初的48个未落地项目中,时过半年仅1个实现落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诸多困难和严峻现状让政府及涉工部门无计可施。不少分管工业多年的乡镇干部坦言,工业企业现有困境与工业发展任务之间的压力让他们寝食难安。

二、制约我市生态工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严重过载、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等都是生态工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市发展工业除受区位劣势、土地资源紧缺等客观因素制约外,一些人为因素也在左右生态工业的良性发展,须引起足够重视。

1、“注水”指标影响科学决策。众所周知,规上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等主要工业经济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重要参考数据。尽管近年来我省对丽水市作出不考核GDP的决定,但在全市工业指标得分排名这一考核机制的影响下,经济指标变成了“政绩表”,得分排名则成了“晒”政绩的平台,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压力。为了“面子工程”,各地涉工部门在当下工业增长乏力、存量难保的现状下,只能绞尽脑汁在指标上做文章,让数据“好看”。“注水”的经济指标无异于“打肿脸充胖子”,表面好看、内心痛苦,不但对推动经济发展于事无补,也耗费了基层的大量精力财力。更为担心的是,在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下滑的特殊时期,“好看”的表象人为地造成了错觉,影响了主要领导在决策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不利于我市全局发展。

2、对生态工业的认识多有误区。国家倡导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生态特色经济,是指以低消耗、低(或无)污染、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标的工业尽管各地出台了推动生态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对生态工业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在实践中却未真正理解生态工业发展的内涵和目标,甚至还存在很多误区:一是认为抓工业就得“救”工业。众所周知,去产能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复苏的重要举措之一。结构调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使一批企业改造提升、整合入园、合理转移、关停淘汰等。但一些地方政府却下不了去产能的决心,指望“别人减,自己不减”,甚至还对一批面临淘汰的高能耗、低效益的过剩产能企业“出手相救”。个中原因,除了地方政府发展工业经济的主观愿意外,不排除个别领导将“减产”视为政绩下降的误区,这也是许多排污不达标的企业整治不到位或媒体不曝光政府不整治的主要原因;二是把发展生态工业等同于企业节能减排。强化污染防治、调整和优化结构、减少高耗能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以创新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等都是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首要目的是控制染污物排放总量,但高能耗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换句话说,许多高能耗企业的节能减排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当然更不可能改造为生态工业;三是把企业转型升级简单地视为升级改造。转型升级实际上包括两个不同层面的举措,即“转型”和“升级”。转型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服务化、内需主导及消费驱动转型;升级就是全面优化行业结构及技术、产品、组织、布局等结构,促进工业结构的整体优化提升,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就我市而言,大多传统行业都为“低、小、散”的五金、电气机械、泵阀等制造加工业,极难实现转型升级。需要形成共识的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能力转型升级,也并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合转型升级。因此,政府在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时要分清对象,摸清情况,认真研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生态工业规范标准不一。整改提升增加了企业生存成本,而规范标准不一则加重了企业负担。如青田某制造业企业,自2013年以来,先后三次增加投资改进环保设备。由于目前各地对企业治污标准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因此,尽管该企业每次都积极配合环保部门的要求进行整改,但整改之后仍被不同检查单位列为排污不达标企业而三度关停。治污造成停产——停产无法还贷——断贷被迫欠薪——工人维权讨薪——劳动仲裁部门要求业主偿薪……,恶性循环的“怪圈”让许多企业主欲哭无泪,这也是我市许多企业近年来的一个缩影。此外,各地对发展生态工业的准入标准也不一样,如去年青田因涉污问题而整治关停的110多家阀门企业中,有28家企业易地搬迁瑞安、云和等地并已重新开工。

三、对我市今后生态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速度变化、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复杂转型过程。在复杂的改革浪潮中发展生态工业,政府既不能“力挽狂澜”,也不能“袖手旁观”,要变管理为服务,做好政府能做的事和应当做的事。

1、解放思想,变“救”工业为“助”工业一是要形成共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充分体现。当前,在我市还不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之时,县域经济中一些传统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面临被边缘化并将逐步退出市场,这是经济新常态下的产物。高速发展的过去不再复返,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未来不可预见,对此,政府应当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科学的应对方案,适时转变理念,既要支持一部分企业转型升级,也要允许或帮助一部分企业及时退出市场,建立淘汰落后补偿机制和退出机制,打通企业市场化再生和退出通道,支持企业“退二进三”等多种方式另寻出路;二是要变管理为服务。政府要从对企业“出手相救”变为“出手相助”,更多地在优化工业投资环境下功夫,在鼓励企业招才引智上下功夫,在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政策优化上下功夫,在企业转型升级的指导上下功夫,力所能及地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务实性地解决一些困难。如加快开通工业园区的便利的公交线路、修建企业人才公寓、企业员工子女的入托就学等;三是要盘活闲置厂房。建议设立闲置工业用地退出专项支持金,主要用于闲置土地资源或建筑物的回购、改造、补贴以及相关配套支持等。同时,制定符合市场运作机制的工业园区土地二次配置政策,如鼓励企业将投资额度未达标、土地产出效率差及集约利用程度低的厂房或土地出租给其他企业。今年初,青田杜梁鞋材公司在企业困境时,报批主管部门同意后,投资3000多万元将部分闲置厂房改建为专业市场,这也是青田县政府解放思想支持企业“以空间换生机”的成功例子。

2、调整步伐,设置工业发展两到三年“缓冲期”。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发展速度的转换期、调整改革的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增加了经济运行的复杂性。长期积淀形成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需要在此期间解决,而这个解决过程,并非数月而是数年甚至更长时间。企业转变生产方式需要时间,创新研发需要时间,新企业落地投产需要时间,政策调整也需要时间,矛盾的解决更需要时间,因此,我们认为,那些欲在短期内集中解决工业经济发展诸多问题的期望过高、过于“急”。鉴于上述原因,建议我市设置一个调整工业发展步伐的“缓冲期”,为基层政府及企业减压,也为企业“重生”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缓冲期”初定三年,在此期间,取消我市主要工业指标的排名考核制度,让政府及涉工部门腾出更多时间精力切实解决一些问题,认真研制一些符合丽水生态发展战略的、科学可行的方案。同时,建议各地暂停新建工业园区的项目审批,新引进的企业原则上须在现有工业园区落地生产,充分盘活利用园区内闲置工业用地。

3、立足实际,以创新精神走丽水特色经济发展之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并非消费市场进入饱和,而是消费升级后对产品质量和功能的多元化需求。因此,丽水面临山地多少、工业用地瓶颈的实际,要坚守“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工业”的底线,既要在少用地、少占地上动脑筋,更要在集约化、精细化上动脑筋,变粗加工为深加工,变代加工为自主品牌。鼓励科技创新,扩大时尚鞋服、高端休闲椅、青瓷、印石、木玩等重点行业的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创新驱动经济,以精品占领市场。此外,要加快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及全域旅游的培育,通过人才及创业团队的引进,逐步培育设计、销售(含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占比,为我市绿色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青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田县委员会 【网站地图】
地址: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鹤城中路33号 办公室电话:0578-6834213 邮政编码:323900
备案序号:浙ICP备08001658号-1 网站标识码:3311210001

浙公网安备 331121020000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