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要当好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店小二”
发挥好小微办的协调指导作用,积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和活动空间,落实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市场的机制。一是继续做好市场主体“宽进严管简出”。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做好与相关许可部门信息衔接工作,将“降门槛”与“重告知”相结合。统筹做好4150户企业“五证合一”换证工作。将注册资本认缴、前置改后置、放宽住所登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简易注销等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市场主体提质增量。对于已经停止经营的“休眠企业”,要进一步落实简易注销改革,降低企业注销门槛。发挥股权出质、动产抵押等登记职能,盘活企业股权、动产等资产,为企业融资提供服务。今年要培育完成“个转企”33家,其中公司制企业占比不少于80%。二是质量强县工程。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制定和实施名牌培育计划,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在省市名牌产品企业中,全面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在质量奖培育企业中,全面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培育一批有影响的质量管理先进企业。2016年要新增省市名牌产品4个以上,指导25家企业分类导入全面质量管理、5S现场管理、精益生产、卓越绩效管理等各类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三是品牌强县工程。将三辰电器、意尔康等5家符合条件企业纳入“浙江制造”品牌培育,制定《关于推进“浙江制造”品牌创建工作的意见》,出台扶持政策,新增“浙江制造”认证企业1家。支持本土文化品牌建设,依托“三乡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众多的优势,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本土产品、历史文化、休闲旅游品牌。在特色小镇、侨乡进口商品城等小微企业集聚区,建立品牌培育库和品牌指导站。进一步发挥商标质押融资工作,在全县所有驰著名商标企业进行推广。确保注册商标年增长率10%以上,培育市著名商标5只以上,省著以上商标1只,积极开展知名商号申报工作。四是标准强县工程。围绕省政府十大民生实事要求,在中小学校、美丽乡村、民宿发展和社会管理等领域,深入开展相关标准化工作,鼓励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参与制定标准,探索制定“小镇”标准和“特色”标准,发挥标准引领助力特色小镇加快发展。加强绿水公司“浙江制造”标准引领,新增1家符合条件企业参与制修订“浙江制造”标准。
二、要当好市场秩序监督维护整顿的“保护神”
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市场监管职能,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建立与商事改革相适应的监管办法,使宽进与严管统筹推进,放活与管好同步到位。
一是完善监管体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做好个体户网上年报系统的应用推广,保质保量完成省工商局企业年报率不低于90%,个体和农专社不低于去年的要求。研究建立市场监管数据综合分析服务体系,更多地公开涉及市场诚信、消费维权、产品质量、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市场监管信息,借助大量数据和信息化支撑,进一步优化流程,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认真指导企业做好年报和即时信息公示,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促进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推动完善监管执法协作配合机制,形成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约束机制。
二是加大执法力度,营造健康有序市场环境。综合运用日常检查、专项整治、专项抽查、监测防控、举报投诉等手段,严厉惩处各类特种设备、质量、计量、标准、3C认证、生产许可证产品等违法行为。进一步深化市场反溯机制,开展省市县三级各类产品监督抽查后处理,保障监督抽查后处理100%到位。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加强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加大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严厉查处房地产、金融理财等领域虚假违法广告、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严厉打击传销,持续推进无传销乡镇创建。稽查案件大案数要超过近三年大案件数的平均数,同时选准一至二个行业重点治理和消除欺诈误导、霸王条款、质次价高、消费歧视等行业潜规则,争取在商业秘密、反垄断等领域有所突破。
三是护航安全生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全县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保障G20峰会期间特种设备安全。全面开展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突出公众聚集场所的风险防控。突出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监察,确保重大危险源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突出对高温高压设备的重点监控,严防设备超温、超压或介质泄漏引发事故。结合各类检查和执法行动,推行特种设备智慧监管系统应用,确保上线率不低于90%(规上企业100%)。严厉打击“三非两超”(非法制造、安装改造修理、使用,超期未检、隐患超期未改)、“一违一无”(无证上岗、违章作业)、非法充装非自有产权气瓶等违法行为。探索推行公众聚集场所电梯安全责任保险。健全协作机制,强化与安监、公安等部门协作,建立执法救援、隐患排查网络。探索与司法部门的协作,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修订和完善特种设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畅通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渠道,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三、 要当好消费维权和民生保障改善的“坚强盾”
要牢牢抓住扩大消费维权这个热点,提升局属技术机构的能力建设和服务质量,多角度全方位做好利民惠企工作。
一是坚守“四品一械”安全底线,保障群众切身利益。深入开展“两个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为抓手,持续推进“三小一市场”整治提升和“餐桌安全治理行动三年计划”等专项整治行动。以“三好一满意”为指引,扎实做好创国卫前期各项基础工作。推进乡镇(街道)食安办和村居(社区)食品安全工作站规范化建设,要求全县规范化建设率达30%。辖区持证食品生产经营主体100%录入市食品安全社会协同管理平台,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基础信息完整率、巡查率、异常情况处置率达到100%。重点做好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防控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聚餐申报备案管理制度、食品安全培训管理制度及农村集体聚餐分类指导制度。继续推进“阳光厨房”建设,大型、特大型餐饮企业和学校、养老机构食堂“阳光厨房”建设完成率达45%。食品生产企业分级评价、主体责任报告执行率,持证餐饮单位量化分级信息公示率达到90%以上。完成市定食品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任务,地产食品监督抽检覆盖率100%,不合格食品处置率100%。巩固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成果,进一步规范药品零售企业新版GSP实施工作,对认证企业存在的缺陷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实施医疗器械分类分级监管模式,加强整治规范中药材、中药饮片市场。全面推进药品电子监管码核注核销,合理划分市场监管所(分局)药械监管事权,在超市、宾馆、成人用品店推进二类医疗器械备案管理。二是推动市场提档升级,做好民生实事工程。完成江南、温溪城中、东源等三家市场创建省级放心农贸市场,接管青田县蔬菜批发市场,实现统一化、专业化、标准化管理。在全县城区80%的农贸市场建立电子溯源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98%以上,进口商品城在售商品抽检20批次以上。力争全县范围内菜篮子刷卡系统全覆盖。建立6家菜篮子蔬菜生产基地,开展蔬菜配送业务,启动菜篮子配送公司有效运行。三是畅通维权渠道,提高消保维权工作效能。实行消费维权24小时值班制,建立应急梯队、周末值班制。尝试开展公益诉讼工作。积极拓展消费维权履职空间。重点围绕金融领域、网络购物、微信等新型经营方式中易出现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开展研究,突破和拓展监管履职领域。强化消费维权数据分析利用,为政府决策、市场监管、消费教育引导提供依据。四是拓宽计量范围,加快推进检测中心建设。2016年对全县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查率达到100%。全县电表按期检定及更换率达99%以上。完成我县在用电子停车计时收费装置(咪表)检定率100%。完成县城老旧小区8000户以上到期水表轮换,家用水表按期检定及更换率达68%以上。医疗计量器具检定率达96%以上,重点管理计量器具检定率96%以上,全县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90%以上。完成全县农贸市场500台以上电子计价秤免费检定。依托技术机构力量,继续推进“服务企业、助力‘众创’”帮扶系列活动,全天候开放技术机构实验室,全年服务企业不少于200家次。加快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2016年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项,推进燃气表等智慧检测项目实质性开展检定工作。继续推行诚信计量承诺活动,拓宽诚信计量行业范围,全年诚信计量承诺单位不少于6家。加快推进青田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设备采购和人员招聘工作,争取促成该中心早日投入使用,为全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能力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 要当好“三严三实”活动深入开展的“践行者”
要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敢于担当、勇于承担的的使命意识,实现“三局合一”后各项工作“1+1+1>3”的目标。
一是转变作风,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认真学习贯彻《准则》、《条例》,始终做到戒尺在心、警钟长鸣。作风建设是我们队伍建设中永恒的主题,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好的作风就不可能有一支好的队伍。要以中层干部和关键岗位为重点,加强对各业务线廉政风险点的排查、分析、整改,着重强调对权力运行环节的防范控制,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早发现、早处置,促进廉政风险预防关口前移、防微杜渐。抓好纪律效能督查,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敢于动真碰硬,坚决惩处违纪违规行为,彻底改变队伍中存在的“庸、懒、散、软”现象。要切实守好自己的门,看好自己的人。
二是强化培训,推进市场监管文化建设。制定全年干部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开展培训活动,基层市场监管人员每人每年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办公管理、财务管理、效能监察、绩效考评等制度,实现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强化对外形象的宣传,统一基础设施标志标识,对外宣传市场监管权威、专业、高效的部门形象。实施红盾文化建设系统工程,以红盾业务大讲堂、红盾文体沙龙、红盾文化走廊、红盾悦读、红盾书屋等系列有效载体,推进市场监管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干部职工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
三是依法行政,树立市场监管执法形象。要依法履行职责,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建立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案件定性会商制度、行政处罚案件风险提示制度、行政诉讼应诉工作规则等,提高案件质量,避免依法行政风险。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面向全系统和全社会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强化基层干部法治培训,推动系统法治化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