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要:目前,继政务微博之后,政务微信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微信日益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重要途径。而侨乡青田突出的熟人社会架构与微信这种全新传播模式的融合与碰撞,为青田构建侨乡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就此提出三点意见以推动青田政务微信的发展:加强政务微信建设,打造诚信政府;准确研判网络舆情,利用微信做好网络沟通和回应工作;正确对待和处理群众的质疑和批评,及时消减不良微信信息的影响;在社会信任机制、社会对话机制、社会协助机制层面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2013年“10.25温岭杀医事件”发生之后,27 日下午,死者家属和医护人员聚集在保护死者遗体现场的大量照片通过微信朋友圈等被大量转发,引发国内外医护人员的关注, 28 日上午,通过微信等方式组织的数百名来自温岭医疗系统的医护人员在温岭第一人民医院举行抗议活动,呼吁关注医护人员人身安全,杜绝医疗暴力;其后,海内外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通过微信组织抗议活动,并在微信上发起签名活动,号召用户使用黑色头像,对死者进行悼念;正在悉尼举办的世界肺癌大会主席声援抗议医疗暴力的图片文字也在微信上被大量转发;包括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在内的多个微信公共账号,通过在微信上发表公开信等,对抗议表示支持。这一事件彰显出微信传播速度之快,波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所有的公权力、政府人员和机构都处在随手拍、随口讲、随时发的人民监督之下。微时代带来的是360度无死角无阴影的“观看”,微传播已全面渗入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层面。正所谓微言大义、善治天下。如何依托政务微信助推构建侨乡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发挥微信传播的“正能量”,让政府行为更有威信?我们建议政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强化:
一、加强政务微信建设,打造诚信政府
如今公众常常习惯于怀疑政府,往往认为有过错的一定是政府, 2008年瓮安事件、2009年石首事件、2010年马鞍山事件、2011年乌坎村事件、2012年启东事件、2013年晋宁事件等等,在调查工作还未展开之前,民众甚至已经对政府作出“有罪推定”。
政务微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社会信任的格局,因为平等对话是信任建设的最有效形式。通过建构社会服务性主题的体系化、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发布时间频率的固定化等行为,有效提高政务微信所代表的政府角色可信度,增加受众的信赖感,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当然,社会信任的培养和获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二、准确研判网络舆情,利用微信做好网络沟通和回应工作
“微时代”的到来,要求政府由传统的社会舆情管控转变为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由堵变为疏。政府应积极建设政务微信使其成为与群众之间高效沟通的平台,把政务微信单向的信息发布变为“政民互动”,成为引导舆论、倾听民意、服务公众的“掌中宝”。通过微信特有的自动回复和人工回复两种回复形式,对群众发起的评论、咨询和诉求分类给予答复,通过政务微信缩减大量中间环节来保证群众利益表达渠道的畅通,加强对群众意见的了解,并及时将其利益诉求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回应舆论关切,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用尊重民意的实际行动畅通民意,用改进工作的实际成效凝聚民心。
三、正确回应群众的质疑和批评,及时消减不良微信信息的影响
在面对部分群众的非理性网络行为时,政府不仅要充分应用法律、行政和网络技术手段,借力政务微信、官方微博和传统媒体渠道,及时澄清网络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防止其扩散,消减其不良影响,还应通过政务微信的发布和回复功能,引导群众理性地表达诉求,减少并平息群众的非理性情绪,把他们引导到理性的宣泄渠道上来。
同时对群众合理而又中肯的质疑和批评,政府应将其视为对政府的信任和鞭策,给予充分的尊重,推动公安、纪检、监察部门积极回应,及时启动政府的自我纠错和整改程序,抓住先机,将热点事件定型在萌芽阶段,避免无序传播的恶果。
组稿单位:县政协社会法制委 主撰稿者:刘开宇
发言者:刘开宇 县政协妇联界委员、县人民检察院民行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