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务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农业系统 >青田县农业农村局 >政策文件及解读 >其他文件
首页
青田县农业局关于下发《青田县生态精品畜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002652387/2014-82871 发布机构: 青田县农业局 发布时间: 2014-03-19 09:46:44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地位也日渐明显。为了更好地推动青田县生态精品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加快我县经济跨越式发展步伐,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浙政发〔2013〕39号)和《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生态精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丽政办发〔2012〕161号)精神,特制订《青田县生态精品畜牧业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青田县农业局

2014年2月26日


青田县生态精品畜牧业发展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地位也日渐明显。畜牧业不仅是农业中的支柱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发展,对振兴青田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县畜牧业已进入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发展阶段,加快生态畜牧业建设已成为我县畜牧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任务。为了更好地推动青田县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加快我县经济跨越式发展步伐,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浙政发〔2013〕39号)和《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生态精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丽政办发〔2012〕161号)精神,特制订《青田县生态精品畜牧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畜禽产业布局的调整和饲养、经营、增长方式的转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友好型畜牧业,构建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要求。在继续保持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加大畜牧服务业和产后加工销售的提升。利用生态优势,生产出更多的无公害优质畜产品,包括风味畜产品,并在市场上创出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挖掘当地饲料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立足农村现实,扶持发展一批中小规模经营的养殖农户,让广大农民通过畜牧业增产增收。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良种工程和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保障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原则。通过区域布局规划,有效地利用山区资源;合理规划畜牧业用地,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畜产品自给水平,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坚持保护环境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畜牧业,而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畜牧业,重点发展生态型畜牧业,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及生产条件,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赢”的目标。

3)坚持生态循环原则。按照养殖排泄物与消纳平衡原理,充分发挥山区自然和生态资源优势,以发展无公害、绿色、生态畜产品为重点,优先发展具有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畜禽养殖业,把山区潜在的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经济优势。

3、发展目标:2016年生猪饲养量达21万头,羊饲养量5.8万头,牛饲养量1.8万头,禽饲养量95万羽,畜牧业产值达1.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0%;实现我县畜产品基本自给。切实加强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保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二、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1、畜禽及其产品数量不断增长。2013年,全县生猪存栏7.25万头,其中母猪0.57万头,出栏9.92万头;牛存栏0.86万头,出栏0.42万头;山羊存栏2.3万只, 出栏2.4万只;兔存栏1.01万只,出栏1.33万只;家禽存栏37.45万只,出栏51.4万只。畜牧业总产值1.51亿元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1%。

2、规模养殖比重逐渐加大。近几年,随着规模化、集约化优势的显现,先后兴起了一大批规模养殖专业大户和养殖企业。截至2013年底,全县各类规模养殖场(户)达132户,其中万头以上猪场1户,万羽以上蛋鸡场3户、肉鸡场6户;县级星级以上规模养殖场7户。生猪的规模养殖达到49.2%,家禽的规模养殖达到近54.3%,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不断加大,我县的规模养殖比重将会逐步提高,家家户户零散养殖将逐步被规模养殖取代。

3、以专业户规模化养殖为示范带动全县畜牧业快速发展。我县的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时间短,广大农户养殖观念落后,生产水平低,缺乏组织化生产,把握市场行情、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为此,我县将基础较好、发展成一定规模的专业户作为示范,通过示范,在养殖方式、管理技术、优良品种引进等方面的探索,为其它养殖户在发展畜牧业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现有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县级龙头企业7个,在龙头示范的带动下,全县畜牧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4、生态循环养殖意识不断增强。所有规模养殖场都实施了“一灯、两池、三化”制度,获项目补助的养殖场均配套建设了沼气设施, 8个养殖场完成了省“811工程畜禽排泄物污染治理建设项目”建设,5个养殖场完成了市“生态场建设项目”建设, 2个养殖场被列入市“动物防疫示范场建设项目”。同时充分利用青田县山多地少的区位特点,深入实施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效益显著增长。

虽然我县近年来畜牧业总体发展趋好,但与发达地区及周边县市相比较,我县畜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有不小的差距:

一是总量比重偏低。从2013年丽水各县(市)畜牧业主要指标排序看,我县畜牧业产值居全市第6位,猪、牛、羊、家禽存栏量分别排全市7位、6位、5位和6位,出栏量分别排全市7位、7位、5位和6位,总体比较落后。2013年,全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5.1%,虽然较2012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但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低。

二是生产方式粗放。目前,我县畜牧业总体上仍存在千家万户散养的传统养殖发展阶段,规模养殖所占比重不高,畜牧养殖龙头企业不多,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比较低,与发展现代畜牧业要求差距明显。2013年猪、牛、羊、禽的出栏率分别为 57.78%、32.8%、51.1%、57.85%。养猪专业户出栏猪只占全县的37.8%,牛羊兔专业户的比重则远远低于这一数字。目前,我县只有1家欣宏源养殖有限公司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企业和2家省级养殖示范场,牛、羊、家禽和特色养殖均没有成规模的龙头企业,许多农户发展畜牧养殖还仍停留在养猪攒钱和养鸡吃蛋的层次上,没有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一项主产业来发展。当前全县畜牧业主要以养殖和销售原始初级产品为主,后续加工基本是空白,畜牧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是服务体系不健全。2006年,我县对畜牧兽医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畜牧兽医站升格为畜牧兽医局,原有的乡镇畜牧兽医员全部划归到乡镇,乡镇不再单设专门从事畜牧技术服务的畜牧人员,等于是乡镇兽医员既无岗又无位。县畜牧局目前只有12名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根本无法适应畜牧业发展需要。防疫力量比较薄弱,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活动全部依靠非专业的村级防疫员完成,影响畜牧业发展的重大动物疫病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畜牧养殖散养比重大、设施简陋、管理水平低,畜禽抵抗力差,暴发疫病潜在风险大,畜牧防疫任务繁重。

四是发展动力不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对畜禽产品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苏丹红、三聚氰胺、禽流感”等涉及到畜牧业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以及各种动物疫病的不断出现、饲料价格不断攀高,导致畜牧业价格波动剧烈,市场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同时,我县畜牧发展资金、用地矛盾突出,尤其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严重影响到了我县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三、实施方案和主要措施

1、基本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以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拉伸产业链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保障,合理布局、调整结构、优化产品,实现动物防疫及畜产品安全、规模化畜禽场环境整洁,实现两个转变,即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畜牧业发展由平原向山区迈进,山下向山上转变。

2、主要措施:

一是以园区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生产发展总体布局。按照《丽水市畜牧业区域布局调整优化方案》要求,坚持“集聚精品、合理布局、生态发展”原则,逐步形成章村、海口、船寮、东源生猪产业带;舒桥、吴坑、高湖家禽产业带;仁宫、瓯南、腊口林下养殖带;祯埠、舒桥、季宅草食动物产业带和仁庄、汤洋特种养殖带。

二是以转型升级为目标,进一步提高竞争能力。引进、培育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可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整体发展,实现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结合全县实际,重点引进扶持一批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引进扶持一批肉类深加工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形成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捆绑式运作,发展订单式养殖,增强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二是创新体制,合作经营,把建设畜牧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带动畜牧业发展的抓手。要建立一批集负责建设标准化养殖大棚、养殖技术指导、防疫指导、疫病指导,统一品种引进和更新换代、饲料、销售为一体的专业性服务组织,通过按照销售情况向会员收取一定费用的方式,维持协会运作。协会要大力培养农村经纪人,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促使农村经纪人外出跑市场,找销路,加快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探索完善畜牧业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养殖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合作经济组织与养殖户双赢。三是打造一个畜产品交易平台,积极发展畜产品物流产业。建立一个市场批发交易平台,实行全县畜产品统一定价,将市场销售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鼓励农村经纪人外出开拓市场;发展畜产品的冷藏、运输、贩运等物流产业。同时,要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地知名的畜产品深加工企业来我县办厂,利用对方成熟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经验,快速提升全县畜牧业发展水平。

三是以三位一体为载体,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以三位一体机构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体系改革,配齐配强乡镇畜牧兽医队伍。一是加快推进养殖方式转变。大力推广普及生猪标准化生产、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积极推进规模养殖基地、生态养殖小区建设、鼓励发展大型养殖场、规范适度规模养殖,着力抓好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养殖方式的现代化转变。二是加强技术培训。采取聘请专家、选派高级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开展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广大养殖户特别是规模养殖场有关人员的长期性、经常性技术培训,提高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和广大养殖户的科学饲养水平。三四是加强科技推广。在抓好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推广的同时,实行高、中级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技术负责制,全面落实规模养殖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定点指导、兽医挂牌服务制度,确保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到位,努力提高畜牧产业的科技含量。

四是以政策扶持为动力,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一是严格落实国家优惠政策。对国家出台的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优惠政策,要坚决执行,落到实处;还要积极向上申报项目,获取国家更多的资金搞好标准化规模饲养。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县财政每年整合不少于1000万元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其中生态精品畜牧业发展不少于200万元。三是金融部门要扩大金融信贷投入,增加“小额贷款”业务量,降低信贷门槛,放宽信贷条件,并通过财政补息的方式,争取向养殖户投放更多信贷资金。四是建议有关部门完善激励措施,加大对中小规模养殖户的扶持力度。既抓大又抓小,对于新建的养殖大棚可以按照以一定的资金奖励给养殖户,切实解决中小规模养殖户资金难的问题。畜牧业生产用水用电一律按民用性质对待。五是积极落实政策性种猪保险,探索建立畜牧产业适度规模保险。大力推广政策性种猪保险,力争保险率达到90%以上。按照养殖户出一点、龙头企业赞助一点、财政补一点的办法建设立畜牧业适度规模养殖保险,以减少发生重大疫病时损失,降低养殖户的风险。

总之,我县养殖业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依托,确定主导产业,创办龙头企业,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辐射带动农户,形成产加销有机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经营体系,推进我县畜牧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实现畜牧业现代化。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