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青田县统计年鉴
发布时间: 2012-10-16 17:54:55    文章来源: 青田 点击数:  作者:   

 

青田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青田县统计局

2012329日)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经济形势既复杂有困难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和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接轨温州,组团发展,建设和谐小康新侨乡”发展战略,积极主动应对宏观形势变化,和衷共济、砥砺奋进,较好地完成了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 综合

据核算,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37.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0%,GDP总量继续位列全市第一(市区除外)。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4亿元,增长8.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3.20亿元,增长12.5%,其中,工业增加值73.42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48.29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4.8:61.5:33.7调整为2011年的4.5:60.4:35.1。全县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为26847元(折合4157美元),比上年增长11.2%,按常住人口计算为40929元(折合6337美元),比上年增长12.3%。

年末全县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就业人员2.53万人,全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917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二、 农业

农业发展取得新成效。2011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9.21亿元,增长6.6%,其中,农业产值5.95亿元,增长2.8%;林业产值1.07亿元,增长14.2%;牧业产值1.52亿元,增长14.3%;渔业产值0.56亿元,增长11.2,农林牧渔服务业0.09亿元。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9339公顷,下降3.2%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2672公顷,下降5.9%,粮食总产量65263吨,下降4.2%;果用瓜种植面积469公顷,下降7.3%;蔬菜种植面积4430公顷,增长1.5%;茶园面积668公顷,下降2.9%,油茶产量3372吨,增长13.2%;果园面积9357公顷,下降1%,其中,杨梅面积1962公顷,增长1.1%,产量9796吨,增长28.8%(详见表1)

表1:201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 速度:吨

产品名称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

油料

其中:油料

蔬菜

茶叶

油茶籽

水果

其中:柑桔

杨梅

肉类

其中:猪牛羊肉

禽蛋

水产品

65263

1361

868

161198

159

3372

78695

47016

9796

11037

10169

722

2707

-4.2

-18.4

-25.8

1.6

2.5

13.2

0.1

-1.8

28.8

1.5

1.6

38.3

8.0

全年肉类总产量110.4吨,比上年增长1.5%。其中,猪肉产量9288吨,增长1.6%,禽蛋产量722吨,增长38.3%。全年生猪出栏9.8万头,增长1.6%;家禽出栏56.6万只,下降0.6%。全年水产品产量2707吨,比上年增长8.0%。

2011年末,化肥施用量(折纯)2460吨。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8557千瓦,增长3.8%。农民信箱得到推广应用,全年发布供求信息211条、公共信息2万多条;开展了农民信箱“每日一助”活动,促成交易额300余万元。

三、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实现新跨越。2011年,全县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03.84亿元,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60.89亿元,增长28.9%,实现销售产值250.94亿元,增长30.9%,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6.2%,产销率列全市第一位,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72.40亿元增长13.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9%,拉动经济增长7.3个百分点。2011年,全县产值超5000万元企业63家,共完成产值228.3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87.5%,其中: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35家,产值210.75亿元,初步形成了一龙头骨干企业与小企业配套联动、协作发展的经济格局。

表2: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构成:单位:万元

指标

产值

比上年增长%

工业产值

# 轻工业

重工业

分注册类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

私营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公司

股份制企业

其他企业

分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

   皮革、毛皮、羽毛及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2608863

775279

1833584

126664

1153405

1057254

236839

32572

2129

1024663

666948

202932

133472

112563

81509

28.9

38.6

25.2

0

22.1

38.5

44.3

48.9

-16.8

23.1

38.6

33.4

-2.0

36.8

62.3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19亿元,比上年增长42.2%。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0.54亿元;有限责任公司5.10亿元、股份制企业0.43亿元、私营企业8.60亿元;外商投资企业1.50亿元,其它企业0.02亿元。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78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2.5亿度,增长12.5%,其中,工业用电量8.78亿度,增长9.6%。

四、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投资总量再创历史新高。2011年,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06亿元,增长15..6%,总量继续位居全市第一(市区除外)。完成了上湖口水厂二期扩建、临江路互通、东山路、油竹主干道、温溪榕江大道、山口永安路改造等工程。三溪口电站、文化会展中心和瓯江干堤鹤城段加固工程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按投资项目划分,制造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为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全年完成投资15.08亿元,增长20.2%;按投资主体划分,非国有投资力度有所减弱,全年完成投资28.47亿元,增长7.7%,占全部投资总量的51.7%,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了5.3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依然较为低迷,但降幅明显缩小。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7.33亿元,下降6.9%,降幅比上年同期缩小了18.0个百分点,比年初缩小了7.4个百分点。

表3: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构成 单位:万元

指标名称

本年累计投资额

比上年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

其中:国有资产

非国有

房地产开发投资

其中:投资项目

#基础设施投资

#工业投资

其中:制造业投资

550597

265942

284655

73343

477254

273738

219503

158017

15.6

25.5

7.7

-6.9

20.1

49.4

4.9

20.2

五、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2011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4亿元,增长18.1%,总量继续位居全市第一(市区除外)。城乡消费市场保持协调增长。县级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32.73亿元,增长18.1%;县以下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8.81亿元,增长18.0%。餐饮业零售额8.12亿元,增长20.5%。

全县共有交易市场20个,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2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完成商品成交额16.3亿元,增长14.0%。

全年外贸出口总额28819万美元,增长33.9%。实际利用外资1179万美元。

六、 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2011年,全县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70亿元,增长9.5%,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7.37亿元,增长49.4%。完成49省道温溪至鹤城段改建、庆景青滩坑库区淹没段复建、青岱线三期、海口大桥、高市大桥等项目,建成康庄公路1235公里,县域交通网络更优化。截至2011年底,全县现有公路里程2057.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7.3公里、二级公路145.5公里三级公路16.8公里,四级公路406.3公里,准四级公路1488.9公里。全社会客运量1126万人,货运量506万吨,货运周转量73104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35417万人公里。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33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23亿元,下降17.8%;电信业务收入3.10亿元,增长7.6%。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83949户。移动电话用户393714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6.23部∕百人(户籍),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76.54部∕百人(户籍)。全年互联网用户(含宽带网)总量达到45813户。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国内旅游者240.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8%;国内旅游收入19.23亿元,增长38.0%。境外收入旅游者10.27万人次,增长27.9%,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7861万美元,增长29.8%。全年国内国际旅游者250.65万人次,旅游收入37.22亿元,分别增长30.7%、30.5%。

七、 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11年,全县累计实现财政总收入15.74亿元,增长28.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23亿元,增长14.7%,财政总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总量继续位居全市第一(市区除外)。分税种看,增值税和企业所得成为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分别增长了66.8%和51.7%。财政支出持续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支出21.07亿元,增长8.4%,其中,节能环保、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和农林业水事务支出分别增长了82.8%、15.8%11.2%和20.0%

“金融强县”深入推进。2011年末,全县金融系统存款余额为238.02亿元(人民币 下同),增长8.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65.28亿元,增长10.2%,金融系统贷款余额为151.79亿元,增长14.6%,存贷比为63.8%,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3个百分点,创出历史新高。

表4:2011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币存贷款情况:单位:万元

指标

年末数

比上年增长%

各项存款余额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各项贷款余额

其中:短期贷款

中长期贷款

2380178

1652842

1517929

1018095

479246

8.7

10.2

14.6

26.1

-7.3

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11亿元,增长9.7%。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发展跃上新水平,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县,教育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县拥有普通中学17所,招生6571人,在校生19513人,毕业生6490人;职业中学3所,招生1877人,在校生3758,毕业生1025人;小学32所,招生6117人,在校生28851人,毕业生4377人。全县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99.9%,巩固率99.9%,全县初中升高比例为93.3%。年末有幼儿园127所,在园幼儿16327人。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3.9%。全县小学、初中、普高和职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7%、99.7%、99.5%、95.0%。教育质量不断提升,2011年,全县高考上线人数1498人,比上年增加267人,第一批上线186人,比上年增加35人。

“科技强县”战略全面实施。2011年,全县共获得市级一上立项37项,其中2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3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项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个省级新产品计划项目,1项省公益性技术应用项目,16项省科技特派员专项,5项市科技特派员专项,1项市级科技培训项目。2011年内到位项目补助经费共493.9万元。其中,由青田中野天然植物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油茶皂甙型油田专用泡沫剂”项目、浙江皓翔矿业有限公司承担的“化学机械法制备叶腊石基复合钛白粉”项目被列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计划,共获国家无偿资助经费120万元,省配套资金30万元;“青田县油茶栽培、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被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获得国家补助经费126万元,省补助经费75万元。

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2011年,全县专利申请量212件,较去年大幅增长,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6件,专利授权量6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件

九、文化和卫生

年末全县共有体育场馆数2个,剧场、影剧院数2个,文化站32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总藏量达到16.0万册。县级广播电视台1家,全县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5%,广播人口覆盖率99.8%。

年末全县共有医疗机构21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5个,妇幼保健所1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636张。卫生技术人员118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63人。注册护士527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20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个。2011年末全县有27.70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5.4%。

十、环境保护

共创生态侨乡共享生态文明,制定并出台了《青田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实施方案》,生态县创建全面推进。2011年,全县行政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扎实开展生态乡镇、乡等创建工作。全年完成了石门洞风景名胜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高市村、洞背村国家级生态村、章旦乡国家级生态乡、东门社区省级绿色社区、72个市级生态村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省级生态乡镇26个、市级生态乡镇28个、市级生态261个,完成了7个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7个丽水市级新农村示范村、287个整治村、20个已整治生活污水提升村的整治工作。节能减排取得实质成效,全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全部得以实现。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51443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948人;全县男性人口266137人,女性人口248296人,男女性别比为107:100(女性为100)。全年出生人口5392人;死亡人口4027人。

2011年,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不含私营)为120531万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013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6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3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1.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8%,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1%。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52.3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7.8平方米。

年末全县共有敬老院13所,床位总数达到了1307张。至2011年底,全县共有五保对象503人,已集中供养对像444人,城镇三无对象104人,已集中供养103人,集中供养率达到了91.0%。

年末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8952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2030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7594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5689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8179人。全县共有低保对象13252人,其中城镇651人,农村12601人,城乡月平均保障标准分别为425和255元∕人。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行价格计算,增加速度按可比价格算。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根据国家新的统计调查方案,连锁企业的分支机构不在全县统计范围之内。

4)全县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户籍人口、年平均常住人口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