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务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宣传系统 >青田县教育局 >规划信息
首页
青田县“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
索引号: 002652678/2012-60545 发布机构: 青田县教育局 发布时间: 2012-01-13 00:00:00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青田县“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

 

 

    为加快青田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进一步发挥教育在青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为青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和素质支撑,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丽水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青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订本规划。

 

一、宏观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背景与机遇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进,青田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过去五年,青田深入实施“接轨温州,组团发展,建设和谐小康新侨乡”的发展战略,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今后五年,青田将进入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跻身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列的关键时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现代化是青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更是青田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兴县必先兴教。青田必须充分理解国家倡导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加快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战略意义,及时把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重视农村教育,强调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利时机,紧跟浙江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积极谋划,合理布局,推进青田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青田增强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稳固的基石。

(二)成就与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青田教育系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稳步推进教育改革,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使全县教育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各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民众受教育机会不断扩大

截至2010年底,全县在园幼儿14887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2.71%,比“十五”期末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小学在校生27731人,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在校生14971人,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99.96%,初升高比例达到92.3%,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了1.8610.36个百分点。各项规模指标已接近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顺利完成了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的发展目标。

2.布局调整和队伍建设有序推进,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立足侨乡实际,顺应城镇化步伐,及时制定和调整学校布局规划,着力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十一五”期间,全县按照高中向城区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小学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的原则,共撤并高中2所,初中10所,小学(含村小、教学点)32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办学效益。

——进一步推进普通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品德、社会、劳技、实验等课程;以重点高中为单位,建立学生体质状况监测和公布制度;采取切实措施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制定实施《青田县中小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和《青田县中小学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积极引进优秀教师,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农村教师领雁工程”和“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建立学科“名师工作室”,选派优秀教师到镇海等发达地区挂职学习,加快培养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领军队伍;完善教科研网络,强化校本培训,逐步形成以研促教机制;深入开展了师德群体创优活动,改善师德师风,提高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全县拥有特级教师2名,省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4人,省市教坛新秀43人,市学科带头人36名,市名师名校长21名;全县小学、初中、普高和职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73%、99.44%98.99%94.32%,五年来分别提高了2.11.7711.1217.36个百分点;小学、初中、普高和职高的生师比分别达到18.5115.4115115.51全部达到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的规定要求;小学具有高级职称教师达到38.51%,初中和高中具有中学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分别达到10.18%22.98%,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明显。

——积极开展创强工作,努力提高全县整体教育水平。2008年通过评估验收,顺利进入全省教育强县行列,27个乡镇被评为全省教育强乡镇;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县初升高比例逐年增加,普高毕业生高考录取率稳步攀升,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3.教育改革日益深化,义务教育发展注重均衡

——探索管理创新,加强政校沟通。建立教育局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组建支教服务队开展“周三下乡”办实事和名师、市学科带头人为偏远农村学校送教活动;狠抓机关作风建设和学校校风建设,制订实施《青田县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和激励办法》和《青田县中小学发展性督导评估方案》,强化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主发展为目标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教育督导评估制度,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加大城乡教育发展统筹力度。积极推广“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的农村教育集团发展模式;教育经费投入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鼓励城乡学校结对帮扶,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偏远农村学校支教,帮助农村学校提高教育水平。

——进一步关注困难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努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一样实行全免费就学;深入推进贫困生资助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支持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开展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结对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教育投入持续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2005年至2010年,青田县经常性地方财政收入从37491万元增加到65019万元,各年度平均增长11%以上;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05年的24825.9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57373.4万元,年度平均增长12%以上。 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分别为22938万元、24804.5万元、29801.6万元、33924.7万元、39185.3万元、49134.2万元,各年度增长13%以上,县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2010年,青田教育支出已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41%,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提高公用经费水平,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由县财政支出的中小学日常公用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加,2010年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初中为703元,小学为528元,达到省平均水平。

——加快学校基本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十一五”期间,全县安排教育建设项目150个,总投资3.4亿元,扩建校舍总面积12万平方米,扩建校园面积13万平米。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书香校园工程”,加大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和图书投入。全校中小学新增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57套、校园闭路电视系统15套、多媒体教室496个、计算机网络教室98个、校园广播系统59套,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全部实现“校校通”。截至2010年底,小学、初中、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数分别达到10.3台、17.06台、20.53台;全县中小学新增图书53万册,学生生均图书分别达到19.76册、25.84册、25.91册;多媒体班套比分别达到2.211.3311.191

——加强教师工资保障,提高教师待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大幅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继续实行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制度、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政府津贴制度;全县教师住房公积金缴费基数增至与公务员相当的水平;初步建立起从小学到高中的提高教学质量激励机制。

“十一五”以来,青田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斐然,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浙江教育发达地区相比,与青田“十二五”期间经济起飞和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要求相比,与青田人民对教育的期望相比,青田教育目前的发展状况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面临的挑战

1.青田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素质、结构及教育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时期,青田经济发展将迈入黄金发展阶段,人均GDP将从2009年的3493美元向6000美元迈进。经济起飞要求青田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更为完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发展更加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继续走在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也必然要求青田劳动力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储备更加丰富,这就对青田教育发展提出更高的期待。

2.浙江教育现代化进程要求青田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浙江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青田教育发展水平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教育现代化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大,必须加倍努力,超常发展,才能在短短五年内跟上全省教育发展步伐。

3.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对青田教育面临更大的压力。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青田人口的国际流动性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对各级各类教育学龄人口数及其需求的把握更加困难;国际、国内教育服务形式更多,范围更广,教育服务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教育薄弱地区优质师资、生源流失现象将更加严重。城镇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提高城镇化程度,撤县建市是推动青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随之出现的城镇人口集聚、农村人口减少将对现有教育布局和城镇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城镇优质教育资源明显不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青田县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县城现有33所幼儿园,基本合格的只有7所,2所公办幼儿园人满为患,班额过大,教学用房和活动场地严重不足,还有大量幼儿在安全没有可靠保障的家庭式幼儿园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县镇中小学班额数超过46人的班级分别占总量的56.7% 58.2%。普遍面临班额过大、负荷过重的问题;高中阶段,目前各高中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而全县的初升高比例仅为92.29%,与全省初升高97.7%,丽水全市初升高94.97%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青田县镇教育发展的另一大难题是基建项目难以推行,硬件设施制约教育发展。青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县镇土地资源尤为紧缺。由于用地紧张,城镇中小学规模很难拓展,大班额现象难以消除。部分教育基建项目因政策处理问题未解决,建设推进缓慢,更有少数项目因为多方利益冲突,未有效协调,无法开展。

2.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普通高中质量有待提升

青田现有1所职业高中,另有2综合高中分担职业教育任务。全县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与省教育厅规定的普职大致相当存在较大差距。青田职业技术学校是全县承担职业技术教育任务的主要学校,但其办学水平与办学条件与丽水市同类学校相比差距很大。制约青田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校园面积过小,校园规划扩建的120亩土地还在征用中,青田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青田现有普通高中4所(含3所民办高中),其中只有青田中学达到省一级重点普高标准,与全省及周边地市相比差距较大。“十一五”以来,全县高中段教育的质量虽不断提高,但总体实力仍比较薄弱,2010年,全县普高毕业生报名参加高考人数1949人,各类高校录取人数1137人,录取率为58.3%,与全省当年录取率83.4%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3.学前教育亟待规范,义务教育均衡程度仍需提高

2010年,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2.71%,低于全市93.7%和全省95%水平;省等级幼儿园覆盖率19.3%,低于全市43.1%和全省70%水平;公办幼儿园覆盖率6.5%,低于全市22.5%和全省18.9%水平;民办幼儿园96所,在园幼儿11615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73.24%,其中绝大多数幼儿园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硬件设施差,安全隐患大,整改到位难;全县三分之二幼儿园集中在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幼儿园寥寥无几,偏远山区幼儿入园困难。

通过“十一五”期间对农村教育的大力投入,农村中小学与城镇中小学在硬件建设上差距不大,但区域差距明显,在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存在校舍差、学生少、师资素质差,教育质量令人担忧。优秀教师不断流失是造成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20062010年,县教育局补充到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共984人,农村中小学教师进城考录用187人,流失到外地、外系统近300人,“常补充、常流失”给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建设带来严峻挑战,也使农村义务教育的落后面貌得不到根本性改观。

4.师资队伍整体竞争力不强,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

全县幼儿教育按省定编制标准应配备教职工2000人左右,实际在岗仅1056人,符合幼儿教师资格的仅260人。幼儿园专任教师中专科及以上学历、小学专任教师中专科及以上学历、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和高中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分别为33%87.4%81%2.5%,与全省各级学校专任教师平均学历水平58.9%86.9%83.8%3.66%还存在不少差距。全县骨干教师、高水平教师短缺,且流失严重。全省有特级教师991人,青田县只有2人;全省有省级教坛新秀620人,青田只有5人。大部分专教师只有初级或中级职称,农村尚有相当数量的教师职称未定级。

青田教师队伍总体上较为年轻,全县小学、初中教师35岁以下的分别为66.6%73.57%,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职业水平不高,尤其是对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的研究力度不够,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于青田社会消费水平较高,教师收入相对偏低,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又不多,教师在利益追求和事业追求上都缺乏依托,职业倦怠和外流现象较为普遍。

管理体制不顺是青田教育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自主权需要稳步扩大,法人治理结构需要逐步建立;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有待形成。

 

三、“十二五”期间青田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树立“兴教强县”观念,积极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基本目标,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品质为核心任务,以调整布局、优化队伍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理顺教育管理体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青田教育的发展活力、区域竞争力和引领社会能力,逐步建成“设施完备、制度先进、结构合理、质量优良、公平高效、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为提高青田民众的整体素质,建设和谐小康新侨乡提供更强的精神动力和更有效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教育优先、加速发展

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重大的战略决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青田教育发展水平不仅与杭州、宁波等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而且有些指标,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十五年教育普及率、初升高比例、35岁幼儿入园率等低于丽水全市平均水平。各级党政部门必须正视这种差距,必须充分认识教育发展对提高民众整体文化品位、增强民众自我发展意愿和自我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发展氛围的重要意义,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教育,加快教育发展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跟上全省教育发展的步伐。

2.坚持适度集聚、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本质,努力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加关注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管理理念、师资素质和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办学质量和水平,逐步加大对三残儿童、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帮扶力度。必须坚持适度集聚的原则,进一步拓展全县各主要集镇的教育资源,加速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利用率和教育均衡化程度同步提高。

3.坚持人才强教、优质发展

发展教育,人才是关键。必须把人才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优化人才引进环境,大力吸引各地优秀人才为青田服务;切实加强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优秀教师和优秀管理人员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加快教育人才制度创新,为教师和管理人员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4.坚持开放创新、高效发展

开放合作是快速提升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改革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与国内外广泛开展深层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认真吸纳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教育技术和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增强教育实力;积极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提高对政府与社会资源的集聚、配置和协调能力,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发展,尽快实现从硬件建设转向软实力提升,从提高教育普及程度转向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三)发展目标

2015年,全县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发展特色鲜明、保障有力,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居丽水各区县前列,各项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教育发展速度名列全省前茅。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35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5%03岁幼儿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县城和各乡镇幼儿园数量和规模能满足全县幼儿入园的需要;形成有利于幼儿教育发展的办园体制,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达到50%以上;办园条件大幅改善,省等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80%以上;实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建设一支近2000人规模的高素质的幼儿园教职工队伍,其中事业编制达到600人以上;完善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指导网络,幼儿园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幼儿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99.9%,完成率达到99.5%以上;贫困家庭子女、少数民族子女入学率达到100%,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97%以上,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困难学生受助比例达到10%以上,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所占比例达到85%左右,校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名校集团化”办学和小班化教学逐步推广(小学班额控制在35人,初中班额控制在40人);师资队伍稳定、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学生课业负担进一步减轻,素质教育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努力增强普通高中整体实力和区域竞争力:高标准高质量普及高中教育,初升高比例达到95%以上,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优质高中建设进一步加快,80%以上高中学校达到省级重点设置标准;高中专任教师学历水平进一步提高,引进和培育一大批省级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积极加强特色普通高中建设,扩大办学自主权,开展特色高中自主招生试点,引导普通高中科学定位,争创特色,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到2015年,全县高中布局合理,优质特色高中达到50%。不断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到“十二五”期末,普通高中在校生高考录取率达到80%以上;青田中学高考本科录取率80%以上,第一批招生录取率50%以上。

——加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加强,高中段教育普职大致相当,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达到30%左右;新增省级示范专业24个、省特色专业、新兴专业1-2省骨干专业1-2个,建成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职业教育特色建设和职业学校品牌建设取得新的成效,高等职业教育适度发展,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幅提高。

——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全县所有学校完成校园网建设并接入互联网,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充分利用青田县教育信息网及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实现全县教育行政管理信息化,建成内容丰富、共享共用、覆盖全区的教育资源库;全县多媒体班套比基本达到11,中小学生人机比达到51,专任教师每人1台电脑;全县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高。

——稳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农民教育、企业职工教育和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进一步快速发展,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左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学校学习资源面向社会开放率、社区学院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县属企事业单位职工年培训率达到30%以上,特殊工种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全县每年参加各类教育培训的人数不低于常住人口的50%;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单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四、“十二五”期间青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青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和根本任务,始终贯穿各级各类教育,使其深入人心,体现于行动。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培养一支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和德育名师队伍,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和德育能力,大力推进学科德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要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普遍设立心理辅导室,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体系;提高幼儿园、中小学艺术课开课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加强学校体育场馆、艺术设施和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学校体育、艺术评价体系和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建设一批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和健康促进学校。

要进一步发展校外教育。积极推进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构建校内外互相沟通、合理分工、有效衔接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校外公益性活动场所的教育功能,结合学校课程设置,有计划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活泼、怡情益智的文体、科技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健康成长。

(二)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

按照适度超前、相对集中、便利群众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形成与青田城镇化进程、产业发展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学校(幼儿园)布局。

“十二五”期间,在县城、各乡镇和中心村新建25所幼儿园,迁建县机关幼儿园,扩建县中心幼儿园、山口侨星幼儿园等4所幼儿园,将一批撤并的中学、小学、幼儿园拆建、改建成等级幼儿园(其中拆建3所,改建21所,改造6所),使全县除人口特别稀少的乡镇外,各乡镇至少有1所达到等级标准的乡镇中心幼儿园,85%以上的中心村有幼儿园(班)。逐步形成以乡镇中心幼儿园、等级幼儿园为骨干,以其他幼儿园为辅助的幼儿教育网络。

全县小学共保留39所(教学点)。撤并水南小学、吴坑乡校等2所小学,撤并石郭、魁市、圩仁、温高沙埠、温高洲头、洪府前等6个教学点;新建温溪五小,扩建实验小学、平演小学、贵岙乡小、船寮镇小等4所小学,迁建温溪镇三小、油竹小学、彭括小学等3所小学,增加城西小学、塔山小学、温溪镇一小、山口镇小等4所小学的班级数,启动油竹二小新建和高湖镇二小迁建工程,另将一批乡校的初中部撤并,相应调整其小学部分的办学规模,以适应当地居民对小学教育的需求。

全县九年制学校共保留8所(其中特殊教育学校1所)。“十二五”期间完成万阜乡校、巨浦乡校、方山乡校、大路学校、芝溪学校、高市乡校、海溪乡校、季宅乡校等学校的初中部调整工作。扩建铁资中学石帆校区、腊口校区,迁建湖边学校,新建青田县特殊教育学校,启动新建船寮镇二校、城镇坦下学校工程。

全县初中共保留9所。“十二五”期间完成撤并英才中学、仁庄镇中;扩建高湖镇中、东源镇中、海口镇中、船寮镇中、山口镇中、温溪一中等6所初中;新建伯温中学、温溪二中(征地)。

全县高中保留4所,撤并外国语学校、中山中学。其中,青田中学为普通高中,稳定办学规模;青田职业技术学校(含青田县石雕艺术学校)为职业高中,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在校生达3500名以上;温溪高中取消初中部,并与船寮高中逐步调整普、职比例,积极向特色高中发展;石门中学暂时保留,逐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全县保留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工业余学校1所,广播电视大学青田学院1所;新建青田县社区学院1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所,市民文明学校1所,并在各乡镇设立分院和分校,逐步形成成人教育网络。

(三)切实加强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视野广阔、能力突出、潜心办学的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干部队伍,改进对学校主要领导干部的管理与考核制度,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干部的培训,切实提高其思想素质和办学水平。

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尽快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学历水平。到2015年,全县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生师比达到省定标准;幼儿园专任教师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达到80%,小学专任教师中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达到90%,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达到90%,高中专任教师中受过研究生教育的教师达到15%

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工作。到2015年,全县培养(引进)具有一定影响的教书育人专家2-3人,省级特级教师3-5人,省级教坛新秀5-1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10人;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含中职)分别培养1%4%20%30%专任教师达到“中学高级”职称水平。逐步形成以教学名师、特级教师为龙头,以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和高职称教师为骨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健全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积极推行城镇、经济发达地区优质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山区、农村薄弱学校的制度,逐步实行区域内学校教师轮岗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一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在农村或薄弱学校工作2年以上。制订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新一轮全员培训。培训经费由县政府安排,按每年不少于教职工工资总额的3%、各中小学按不少于学校年度日常公用经费总额10%的比例提取。继续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到70%,建立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进一步探索、建立教师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相衔接、理论提升与经验传授相统一、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大学、研究机构、中小学互相配合的教师教育新体系。

(四)大力推进教育体制创新

创新办学体制。义务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以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非义务教育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积极探索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机制,充分利用青田民间资金充裕的有利条件,引导社会资金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教育发展。着力推进名校集团化办学,在“十二五”期间新组建12个教育集团,利用名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带动相关学校共同发展。落实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充分保障民办学校合法权益和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依法自主自律办学、社会参与管理的学校治理机制,建立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的激励表彰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强民办学校管理,强化评估工作,建立社会评价制度,改进外部监管体制,不断提高民办教育管理水平和育人质量。

创新管理体制。建立以县级政府办学为主,乡镇级政府大力支持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县主要领导亲自抓教育,乡镇党委书记为地方教育第一责任人制度,充分体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提高全县教育资源调配能力。创新学校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定期考核、优升劣汰”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充分调动中小学校长和各类管理人员的办学积极性。创新教师管理体制,加强对教师的聘后管理和履职考核,扩大学校分配自主权,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学校编制动态管理制度,压缩非教学人员,提高专任教师比例。

创新教育教学体制。乡镇中心小学、初中、高中建立年级组长负责教学质量制度、各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制度、优秀教研组评比制度;县教研室每年定期组织全县教师开展教学交流,邀请省内外名师进行教学示范、指导,组织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向省内名师拜师学艺,努力提升全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十二五”期间青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工程

 

(一)学前教育“四化”工程

努力把握全国与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动向,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和民众个体发展的奠基性作用,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在“十二五”期间,投资3亿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2亿元,多渠道筹资1亿元),提供土地226300平方米(约339亩,其中包括撤并后拟改建成幼儿园的中小学土地),新建幼儿园26所,扩建、拆建、改建幼儿园34所。积极推进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制订相关政策吸引民间资金投向幼儿教育;鼓励现有民办幼儿园办园主体通过各种形式扩大投资规模,使所办幼儿园达到等级幼儿园标准。2015年,全县50%以上幼儿园达到《浙江省幼儿园等级评定标准(试行)》三级标准,有5所以上幼儿园达到一级标准,省三级以上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80%大幅提高公办(集体办)幼儿园比例和全县幼儿教育普及程度;有计划、有步骤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学行为,推动民办幼儿园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加快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事业编制幼儿教师比例,严格执行幼儿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实行幼儿教师全员轮训制度,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幼儿教育师资队伍。逐步实现幼儿教育布局合理化、入园普及化、优质化、师资专业化,使全县幼儿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现代化中小学建设工程

根据浙江省中小学等级评定标准,大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基础薄弱校和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85%高中学校基本达到省级重点高中设置标准。各级各类学校在专用教室建设、教学实验设施设备、音体美器材和图书资料等主要项目达到等级规定标准。结合本县 “十二五” 中小学布局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小学硬件设施建设共需投入投入102510万元。具体实施项目如下:

新建、扩建中小学校舍21万平米,需增校园面积52万平米(其中20万平米为“十三五”期间完成学校的新建工作提供必要的土地储备),需要投入91250万元。

学校安全卫生设施、操场改造、旧楼维修等项目需投资5000万元。

教学设施设备配备需投资3580万元。其中:增配和新配学校教学仪器240万元;配置中小学新课程教学仪器150万元;配置中小学探究性实验室配置420万元;中小学实验室改造费用360万元;中小学图书馆添购图书1000万元;新增和更新中小学音体美器材1410万元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投入10410万元。

继续落实校安工程项目,切实保障该项目的后续投入。

全面推行中小学(幼儿园)发展性督导评价制度,引导中小学、幼儿园进一步完善校(园)长负责制,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管理,推动中小学(幼儿园)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育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和育人氛围,逐步实现自主发展、科学发展、特色发展。

(三)人才强教工程

由县财政每年提供2000万元经费,采用内培外引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培育一批名校长,打造一支在省内有影响的名师队伍,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留人、用人制度,充分发挥他们的攻关、示范作用,为提高青田教育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奠定人才基础。

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关键岗位高水平人才引进的投入力度可参照省内普通高校人才引进投入标准。高水平人才引进贵精不贵多,重能力不重学历,论水平不论年龄。要努力把握青田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积极了解引进对象及其服务青田教育的合理途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用多种方式,直接引进与间接引进相结合,全职引进与兼职引进相结合,个别引进与团队引进相结合,充分重视高水平人才引进的实际效果,使高水平人才引进真正成为推动青田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进一步加强名师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培养工作,由县教育局制订名师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在中级职称以上教师中选择5%有志于振兴青田教育、表现良好、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根据个人志愿与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安排参与各类名师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鉴于全县专任教师教学任务较重,为避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县编委要为全县教育系统增加5%的浮动编制,以利于部分教师能脱产接受系统的培训。

藉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绩效工资之机,尽快改进原有教师激励制度,减少奖励面,提高奖励要求和奖励额度,使一部分真正杰出的名师、名校长能凭自己的能力和辛劳得以实惠;面向优秀教师、优秀管理人员出台浮动津贴制度,每年评出5%的优秀教师和优秀管理人员给予浮动津贴;尽快构建优秀教师、优秀管理人员事业发展通道,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积极推进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加大对名师名校长的宣传力度,建立年节县委县政府慰问名师、名校长制度,努力提高高水平教师的社会地位,实现利益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三结合,使青田教育系统成为高水平人才展示自己才华的乐土。

(四)高中教育振兴工程

高中教育是青田教育的龙头,振兴高中,带动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这是青田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策略。要认真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实现全县高中分梯队、多元化发展。

普通高中振兴工程以建设青田中学为重点。要适度控制青田中学的办学规模,青中每年的招生规模应限定在16个班级700名学生以内,大幅提高青田中学的生源质量,保障青田中学整体教学水平,把青田中学打造成能与省内一流普通高中媲美的精品高中,提振青田民众对青田教育的信心。

要进一步加大对青田中学的投入,加快青田中学师资队伍建设,根据青中各年级、各学科教学的需要,大力引进高水平教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竞争上岗机制、优胜劣汰机制和合理流动机制,使青中尽快形成一支高素质、富有竞争力的师资队伍。

要对青田中学实行目标管理,允许青中在保证实现目标的前提下依法自主办学,为青中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努力办成浙江省特色高中。

船寮、温溪高中要尽快完成基本建设,提高办学条件配置水平;要根据现有师资条件,集聚高水平教师办好特色班;要着力发展特色教育,突破生源质量和师资瓶颈,形成新的办学优势。

职业高中振兴以建设青田职业技术学校为重点。尽快将江南水电站及其附近山地划归青田职业技术学校,解决该校的建设用地,使该校的校园面积达到175亩,办学规模达84个教学班,在校生3500人以上;进一步改善青田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条件,赋予该校必要的办学自主权,允许该校依法筹措资金,加快建设进度,及早达成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标准;进一步鼓励青田职业技术学校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联系和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支持青田职业技术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加快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协作,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推进品牌建设,加强职前培训和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为青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直接有效的社会服务。此工程计划投资13000万元。

(五)学习型社会建设与劳动者素质提升工程

在县城建设1所社区学院,在各乡镇设立社区学院分院或社区学习中心;充分发挥社区学院或社区学习中心的功能,积极发展与民众社会生活、就业技能、休闲娱乐、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等基本素质、知识、技能相关的教育活动,建设社区教育示范区。

加大乡镇农技校建设力度,不断添置农技图书资料,逐步完善网络设施,定期开展农技培训,使乡镇农技校成为农村居民提高生产技术和文化素质的重要基地。

以现有学校信息技术资源为基础,建立覆盖全县的现代远程学习平台和学习网络,形成丰富、优质、多样的学习资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物质基础;积极开展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示范村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促进青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就业准入制度、资格证书制度、岗位培训制度、公务员考评录用制度,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制订和完善青田在职干部、职工继续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计划,依法保证职工教育经费,建立健全管理和评估制度,大力加强在职干部、职工继续教育,不断提升青田干部、职工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充分利用现有普通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广播电视学校、成人学校等已有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华文教育,普遍提高青田华侨及其子女的华文水平,强化其乡土观念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努力增强社会凝聚力,并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积极贡献;广泛开展农业科技项目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构建由政府统筹规划、提供专项资金,教育机构面向市场安排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农民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的机制,全面提升全县农民的就业能力、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此工程计划投资8000万元。

 

六、青田县“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政领导,落实组织保障

实施青田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是青田社会各界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建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教育制度,增强统筹协调能力;要把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要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要成立由县委书记牵头、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参与的青田县教育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青田教育工作新格局。要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建设部门在规划城市建设和制订年度基本建设计划时优先保证教育用地和学校基本建设,组织、人事部门优先为教育系统选配德才兼备的干部、提供充分的编制、制定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政策,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其他有关部门也要与教育行政部门通力协作,发挥各自职能,为振兴青田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

(二)加大经费投入,提高使用效益

教育投入是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之一,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投资体制,落实县政府承担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实现“十二五”期间教育投入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6%,人均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要确保教育财政性拨款依法实现“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确保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同时体现法定增长要求,确保高中(含职高)、幼儿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生均公用经费支出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完善和规范以政府财政性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健全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合理调整非义务教育收费标准,支持非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社会融资、教育服务、科技开发和发展校办产业等途径筹措教育经费。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投资和捐资办学。

落实和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和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发放生活补助,积极探索多渠道资助家庭贫困学生的运行机制。坚持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多种形式保障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大对高中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补助力度。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智力扶贫工程。鼓励和支持个人和社会组织建立非营利助学基金或设立奖学金,捐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进一步健全与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制度,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

对各项教育经费按照“一保、二控、三监管”的原则使用与管理,切实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专项资金实行综合预算、科学论证、绩效考评管理;重大项目实行第三方评审制度。完善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完善教育、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协调配合的经费管理和监督机制,严禁挪用、截留、挤占、平调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牢固树立勤俭办教育的思想,坚决反对一切铺张浪费现象。

(三)推进依法治教,落实制度保障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按照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要求,依法履行教育职责,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精简审批项目,公开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认真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教师申诉制度、受教育者申诉制度、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诉讼、教育行政赔偿等教育法律救济制度,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要逐步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学校章程,增强办学主体依法自主办学、自主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

切实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建设专职督导队伍,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监督与指导并重的原则,推进教育督导体制和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同级权力机关监督机制、司法监督机制、行政层级监督机制,继续加强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情况、落实上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决策任务情况的督导检查,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健全以督导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公报、通报、表彰、限期整改等制度。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评估认证机制,建立学校办学信用监测和预警系统。逐步完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包括社会评价在内的现代教育评价体系,发挥其保障和促进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作用。

(四)发挥规划功能,完善实施机制

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宣传力度,使各级党政部门、广大干部、社会各界充分认识教育优先发展对青田经济社会发展、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重要意义;要广泛宣传青田县“十二五”教育规划的主要内容,让社会各界了解这一规划对振兴青田教育的重要意义。要通过宣传,使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认识实施规划的重要性,增强规划意识,提高维护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使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县委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各乡镇政府、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并根据规划内容提出本部门、本地区实施规划的具体方案、实施步骤、配套措施,在县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协调下密切配合,共抓落实。

切实加强规划执行监测。县教育行政部门应负责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工作,发布年度监测报告;鼓励公众有效参与规划的实施与监督;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规划调整机制,进一步增强规划实施效果。

 

20111231日印发,详见青发改规划〔201128号文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