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时间:2011年7月4日-11日。公示期间,如认为确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历史事实不符的,欢迎来电、来信反映。
来信地址:世界青田人大会组委会办公室(县人武部宾馆四楼)
联系电话:18767826909(虚拟号:598908)
一、十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
1、青田建县 2、创设县学
3、造瓦易茅 4、青田减赋
5、筑城御倭 6、青田人走出国门
7、民国大水 8、青田解放
9、滩坑水电站建成 10、中国石文化之都命名
附简介
1、青田建县。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青田正式建县,隶属括州,至今已有1300年历史。因县城北隅山麓水田盛产青芝而得名,又名芝田。青田建县,标志青田正式成为中央政府治理下的行政区域,开辟了青田的新纪元。
2、创设县学。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在县东学宫旁(今烈士陵园一带)建斋舍,创设县学。自此,青田学风日盛,书院遍立,如介石书院、石门书院、鹤山书院等。县志记载:青田自宋以来,考取进士121人。最有名的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青田陈诏等16人同榜考中举人,哄动一时。
3、造瓦易茅。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六月,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县城人郑汝谐请求处州府拨款造瓦易茅。处州府同意将青田上缴的木材税款拨作经费,由县令黄由己主持,召集工匠沿江筑窑,造瓦易茅,至次年九月,县城茅屋基本换成瓦房。自此,县城“蕞尔井邑,崭然一新”,火灾之患顿为锐减,这是青田县城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旧城改造。
4、青田减赋。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处州七县税粮按宋制每亩5升起科,加5合。明太祖朱元璋因有感于刘基为大明建立的巨大功绩,下旨给青田以减轻税赋的优待,并说:“使伯温乡里子孙世世为美谈也”。终明一代,青田均享受此待遇,这是迄今为止青田在历史上享受时间最长、受益面最广的一次朝廷给予的优惠政策。
5、筑城御倭。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为防范倭寇的袭扰,在县令李楷、县丞熊缨的主持下,鹤城镇修筑了城墙,在后来抵抗倭寇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城墙全长3312米,高9米许,宽约7米。临江一带因有水凭依,不设城垛,故称青田城墙为“半条城”。这是青田古代最大的军事民防和建筑工程,青田至此才有城有防,意义重大。
6、青田人走出国门。明末清初已有县人侨居国外,鸦片战争后,出国经商谋生者日益增多。在相继出国的人群中,“亲帮亲,邻帮邻,友助友”,先后互动,层层相因,出国流量越来越大,流向地域越来越广。他们在所在国艰苦创业、敢闯敢冒,为故乡青田赢得了美誉度和影响力,为侨居国外300多年华侨历史书写了华丽篇章。2007年11月11日,2007中国•青田华侨大会在青田华侨广场隆重开幕。这次大会,280多个华人华侨社团,1万多名青田籍华侨,代表侨居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多万华人华侨欢聚故里。
7、民国大水。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8月29日,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县城水位暴涨至23.46米,整个鹤城一片泽国,三四千房屋湮没殆尽,触目所至,尸横遍野,全县受灾达16133户、75604人,房屋冲走约75623间,破坏约27134间,其它田地财产损失不计其数。这是青田有历史记载以来最大的水患和自然灾害。
8、青田解放。1949年5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33师97团一营一连,在浙南游击队的配合下进城,青田宣告解放,结束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同日,中共青田县委由内冯进驻鹤城镇。11月4日,正式建立青田县人民政府,隶属温州专区,驻地在县政府原址。至次年2月,全县5区、1镇、33乡和426个行政村都建立了人民政权。从此青田人民彻底告别旧社会,过上崭新美好的生活。
9、滩坑水电站建成。滩坑水电站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五大百亿”工程中“百亿帮扶致富建设”项目,总投资48.3亿元,是我省继金温铁路建设后的最大一项扶贫工程,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2002年9月-2008年4月,历经六年,滩坑水电站正式下闸蓄水。目前,水库总容41.5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3×200兆瓦,年发电量10.35亿千瓦时,并形成一个水域面积达70.93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既大大缓解了全省电网的调峰压力,减轻下游洪水威胁,又加快我县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0、中国石文化之都命名。2010年9月28日上午,中国石文化之都命名大会在华侨广场隆重举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联合将“中国石文化之都”授予青田县。自此,素有“石雕之乡”、“华侨之乡”、“名人之乡”之称的青田县又添一块厚重的金字招牌——“中国石文化之都”,青田由“石雕之乡”华美转身为“中国石文化之都”,极大提高了我县知名度和旅游竞争力。
二、十大历史人物 (按时间先后排序)
1、朱 迟 2、汤思退 3、陈 言 4、刘 基
5、韩锡胙 6、章乃器
7、陈 诚 8、林三渔
9、潘香凤 10、陈慕华
附简介
1、朱 迟,生卒不详,唐时青田海溪人。曾倾全部家产救济青田饥荒、瘟疫数万人,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慈善家。民间尊称朱三府君、清溪爷。死后被朝廷封为博济侯,并建清溪庙纪念。
2、汤思退(1117-1164年),字进之,号湘水,县城西门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54年)进士。历高宗、孝宗两朝,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宰相,前后三任)。聪明好学,为官清廉,办事谨慎。执政后,主张“金宋议和”,并奉旨割让疆土,极力排挤主战派张凌。后被罢官贬至永州,闻人联名上书,以‘奸邪误国’罪名要求处死自己,气愤忧悸而死,终年48岁。宋孝宗赐以‘歧国公’葬今青田县陈山埠附近,是南宋最具争议的宰相。
3、陈 言(约1121—1190年),字无择,号鹤溪道人,宋代处州青田鹤溪人。南宋著名中医,是一位儒、医兼通,又精于临证的医学家,在当时极有影响。他的主要著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确立了他在中医学中的地位,该书为中华医典名著。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将此书选为古代中医名著出版。
4、刘 基(1311-1375年),字伯温,谥号文成,青田县南田武阳村人(其出生地今属文成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
5、韩锡胙(1716-1776年),鹤城人,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历任山东平阳等县县令,迁苏州知府。三十八年(1773年)檄署松太道,寻升苏松督粮道。善于吏治,措事断案,明快有力,所至皆有政声。学问渊博,诗文词尤峻拔绝俗。热心家乡文化教育事业,捐俸修青田旧学官,促成重修《青田县志》。
6、章乃器(1897-1977年),东源人,著名的爱国七君子之一,近代史上一位特立独行的爱国民主先驱。曾任浙江实业银行副总经理,创办《新评论》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任安徽省政府委员、财政厅厅长等职。1945年底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任中央常务委员。1949年9月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部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
7、陈 诚(1898—1965年),字辞修,高市乡外村人。一级陆军上将,军事统帅,政治家。曾任台湾地区政府主席,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中华民国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等职。对知识界人物颇为礼遇,曾捐资1万银圆,兴建高市小学校舍,并连续数年提供1400银圆作为办学经费。后与人联合发起创办石门中学。
8、林三渔 (1902—1987年), 仁庄罗溪村人,一生侨居日本,被推为旅日华侨东京总会常务理事、旅日华侨浙江同乡会副会长,是旅日著名爱国侨领、华侨实业家。先后40次回乡,常为青田华侨中学、温州华侨中学、上海大学等捐赠办学经费、学习用品。先后资助兴建浙江华侨大楼、青田华侨饭店、青中三渔礼堂,重建谢桥亭等。资助修纂《青田县志》40万日元。
9、潘香凤(1925-1948年),女,青田县万山村人。1939年4月,加入儿童团,后入村妇女会。1942年中共党组织在万山设立地下交通站,成为地下小交通员。由于常能出色完成任务,被同志们誉为“常胜的女交通”。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兼任游击队侦察员。1947年11月26日,国民党浙江保安队突然袭击万山村。潘香凤不幸被捕,1948年1月13日英勇就义。
10、陈慕华(1921年6月-2011年5月),女,青田油竹人。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对外联络部部长、党组书记,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全国妇联主席、党组书记,国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